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惠郁岚 王志豪 张晓彤)2025年8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黄河—华北自然保护地协同治理调研实践团”走进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通过走访保护区及周边村落,深入开展实地调研,近距离探寻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保护密码与协同治理路径。
实践团首站抵达黄河口镇,深入黄河周边村落与村民面对面交流。调研中发现,黄河下游部分区域受土地盐碱化问题困扰,当地村落立足实际、因地制宜,通过兴修水利设施、引黄河水灌溉等举措,成功培育出以棉花种植为主导的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致富路,为盐碱地治理下的乡村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调研团队与当地村民进行交流
随后,团队探访了总面积达15.3万公顷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湿地资源丰富,湿地面积占比达74%,是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生态资源孕育了旺盛的生物多样性,区内分布有植物680余种、野生动物1600余种,众多珍稀濒危鸟类在此栖息,使其成为候鸟迁徙途中的“国际机场”和关键驿站。
调研团队参观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鸟类博物馆
作为黄河口国家公园候选区,该保护区近年来坚持陆海统筹、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理念,以自然修复为核心,通过实施一系列湿地修复项目,构建起独具特色的“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同时,保护区搭建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为生态保护筑牢科技防线,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为调研团队讲解智慧管理平台
规划建设科负责人周立城为团队讲解相关政策
此次调研让实践团成员真切感受到黄河三角洲在生态修复中取得的成果与面临的挑战。黄河口的实践,不仅是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更成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注脚。团队期待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能持续焕发活力,为全国自然保护地协同治理提供更多宝贵经验。
调研团队合照
为深化思想政治的引领作用,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7 月 25 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药学院赴永利村调研队成员,前往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开展主题学习调研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在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毛鸣凤 供图 调研活动的第
8月2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数耕者 调研队赴“中国猕猴桃之乡”陕西省宝鸡市眉县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聚焦猕猴桃种植及数字化发展近况 。 团队深入汤峪镇猕猴桃 企业 生产基地 与 种植 农户 家庭,开展了“面对面”调研。 兄弟果业负责人带领调研
8 月 16 日至 22 日,西北工业大学 “侗歌耘梦” 定向实践队响应贵州省团委“青春长征”专项活动号召,深入贵州省贵阳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开展 “青助乡村兴” 专题实践。实践队以实践为笔、以担当为墨,在田间地头探产业路径,在非遗工坊传文化薪火,
怀揣着对陕西省太白县蔬菜绿色生产的探索热忱,为进一步明晰陕西省太白县蔬菜生产过程中绿色农资投入等情况,2025年8月24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数耕者”调研队抵达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拐里村,开展蔬菜绿色生产专项社会调研。 太白县位于秦岭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被视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为了深入推动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