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刘文进 陈嘉婧)8 月3日至8月13日,西安邮电大学 "青禾智创" 实践团队奔赴商洛洛南县,一群朝气蓬勃的学子带着数字技术扎根乡村,让科技之光映照田间地头,在这片浸润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书写着农业现代化的青春篇章。
企业研学:解码产业链科技基因
实践首站落脚康胜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技术人员的细致讲解下,队员们系统梳理了"1+6"产业链的运作逻辑,通过鲜活案例理解当地农业的产业生态。大家亲手操作"一菜一码"溯源系统,将种植信息录入、流通节点追踪等流程了然于胸;随后深入冷链车间,从预冷处理到分拣包装,再到智能仓储,全程观摩科技如何守护农产品新鲜度。在质检中心,精密仪器对农残、水分的检测过程,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科技对食品安全的硬核保障。团队还现场演示了自主研发的管理系统,与企业技术骨干围绕功能迭代、场景落地等话题碰撞思路,收集到许多改进建议。
田间实践:科技赋能从土壤开始
在公司负责人的带领下,实践队来到洛南放心菜种植基地。田埂间,队员们挥锹参与牛粪有机肥翻堆,仔细记录温度、湿度等发酵数据,与农技员探讨这种"土方法"如何通过科学管控改良土壤肥力。圣女果大棚里,大家手持测量工具记录株高、叶面积等生长指标,随后围坐与种植专家深入交流,讨教番茄抗病品种选育、绿色防控病虫害的实用技术。
采收环节同样充满学问,队员们跟着农户学习贝贝南瓜的成熟度判断、螺丝椒的采摘手法,了解到规范采收对保持品相、延长货架期的关键作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实操心得与问题对策。
红色研学:精神洗礼凝聚奋进力量
实践间隙,师生们专程走访洛南红色地标,在历史回响中接受精神淬炼。仓颉小镇的古老石刻,让大家触摸到中华文化的根脉;洛惠渠畔,听着1958年群众徒手开凿的故事,队员们被"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深深打动;张平水库边,了解到这座水利工程如何保障灌溉、抵御洪灾,更懂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意。
老山书屋里,锈迹斑斑的步枪、泛黄的战地日记、500余枚承载荣誉的纪念章,无声诉说着革命岁月的峥嵘。作为红色教育基地,这里每年迎来上万名参观者,让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生。
御史庄园内,张鹏御史为民请命的典故、抗日炮台的历史遗存,串联起从红军过境到脱贫攻坚的奋斗长卷,激励着学子们传承使命担当。
玫瑰小镇的花海与乡村旅游相映成趣,百年"核桃王"见证产业变迁,贡山古柏守护着岁月沧桑——这些地标交织成洛南的过去与现在,红色精神的滋养,让科技助农的信念愈发坚定。
此次洛南之行,西邮学子用专业所长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让数字化工具成为破解乡村振兴难题的利器。红土地上的实践印记,红色故事里的精神传承,让青年学子更加明确:唯有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才能让青春在服务三农中绽放真正的光彩
为深化思想政治的引领作用,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7 月 25 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药学院赴永利村调研队成员,前往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开展主题学习调研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在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毛鸣凤 供图 调研活动的第
8月2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数耕者 调研队赴“中国猕猴桃之乡”陕西省宝鸡市眉县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聚焦猕猴桃种植及数字化发展近况 。 团队深入汤峪镇猕猴桃 企业 生产基地 与 种植 农户 家庭,开展了“面对面”调研。 兄弟果业负责人带领调研
8 月 16 日至 22 日,西北工业大学 “侗歌耘梦” 定向实践队响应贵州省团委“青春长征”专项活动号召,深入贵州省贵阳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开展 “青助乡村兴” 专题实践。实践队以实践为笔、以担当为墨,在田间地头探产业路径,在非遗工坊传文化薪火,
怀揣着对陕西省太白县蔬菜绿色生产的探索热忱,为进一步明晰陕西省太白县蔬菜生产过程中绿色农资投入等情况,2025年8月24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数耕者”调研队抵达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拐里村,开展蔬菜绿色生产专项社会调研。 太白县位于秦岭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被视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为了深入推动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