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部署要求,全面了解唐山市绿色转型的实践成效,7月21日,长安大学“碳寻唐山转型迹·绿绘钢城锦绣篇”暑期社会实践队抵达河北唐山曹妃甸区,对当地湿地保护状况展开实地调研。
湿地栖鸟护生态,青春聚力守自然
曹妃甸湿地景区总面积达540平方公里,其中包含110平方公里的省级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堪称北方最大的滨海湿地之一。实践团队深入当地,采访了居民对湿地保护及低碳生活方式的认识与感悟,并对保护现状进行了实地取景记录。在调研过程中,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湿地保护的每一步坚守,都是对自然承诺的切实践行,这份执着中蕴含着守护生态的坚定力量。
曹妃甸湿地实地调研
荒滩崛起产业城,绿色转型示范路
唐山曹妃甸城市馆系统性地展现了曹妃甸从昔日的盐碱荒滩蝶变为现代化滨海新城的辉煌历程。团队成员详细了解了曹妃甸在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布局及创新成果,对其“向海而兴、以港强区”的发展战略有了深刻认识;通过沙盘模型和影像资料,队员们解码了"向海图强"战略背后的绿色发展逻辑,见证了曹妃甸推进工业发展的惊人蜕变,深刻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路径。
曹妃甸城市馆参观调研
碧海金沙融画境,生态文旅共潮生
曹妃甸揽月湾作为滨海休闲与生态融合的示范区,是近年来曹妃甸新城重点实施的岸线生态修复与环境提升项目,旨在打造“水碧、滩净、岸绿、湾美”岸线风光。滨海盐碱地绿化技术在曹妃甸取得重大突破,沙滩修复工程中植入的耐盐碱植物,既固沙护岸又成就景观;唐山市曹妃甸海草床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入选2025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15个典型案例,这种"生态为基、文旅为媒"的发展模式,正通过"生态+"模式焕发新生,为滨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此次实践,我们不仅触摸到曹妃甸的发展脉搏,更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和谐平衡,是自然馈赠与人文智慧的深度融合。作为青年学子,我们将带着这份对“发展”的深刻理解,在未来的学习与实践中,更加主动地思考如何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让青春的脚步与时代的需求同频共振。
合照
为深化思想政治的引领作用,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7 月 25 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药学院赴永利村调研队成员,前往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开展主题学习调研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在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毛鸣凤 供图 调研活动的第
8月2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数耕者 调研队赴“中国猕猴桃之乡”陕西省宝鸡市眉县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聚焦猕猴桃种植及数字化发展近况 。 团队深入汤峪镇猕猴桃 企业 生产基地 与 种植 农户 家庭,开展了“面对面”调研。 兄弟果业负责人带领调研
8 月 16 日至 22 日,西北工业大学 “侗歌耘梦” 定向实践队响应贵州省团委“青春长征”专项活动号召,深入贵州省贵阳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开展 “青助乡村兴” 专题实践。实践队以实践为笔、以担当为墨,在田间地头探产业路径,在非遗工坊传文化薪火,
怀揣着对陕西省太白县蔬菜绿色生产的探索热忱,为进一步明晰陕西省太白县蔬菜生产过程中绿色农资投入等情况,2025年8月24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数耕者”调研队抵达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拐里村,开展蔬菜绿色生产专项社会调研。 太白县位于秦岭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被视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为了深入推动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