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赴西北地区非耕地设施农业发展调研服务队前往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走进利桥镇木耳产业园,探寻非耕地设施农业如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展特色产业,振兴区域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非耕地+设施农业”:破解土地瓶颈的创新实践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但土地资源约束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难题。麦积区地处陇东南,气候温润,昼夜温差大,适宜食用菌生长。近年来,麦积区立足当地资源,因地制宜,积极培育食用菌产业,通过联动结合非耕地设施农业,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发展集约化种植。“截至目前,利桥镇木耳产业园建成木耳大棚494座,其中种植大棚有417座,晾晒大棚77座。”麦积区农业农村局蔬菜中心张主任向调研团介绍。麦积区的探索,充分利用了非耕地来发展设施农业,为西北干旱山区破解“地少、水缺、效益低”的农业困境提供了样本。
图为麦积区农业农村局蔬菜中心张主任介绍麦积区食用菌产业概况。 毛子龙 供图
图为调研团成员近距离观察菌棒。 毛子龙 供图
“科技赋能+三产融合”:木耳产业的转型升级
园区采用大棚吊袋栽培、露地摆棒栽培技术,先后培育了“利桥”“红崖河”等木耳品牌,培育出的木耳色泽黑褐、肉质肥厚有弹性、味道鲜美,销往东北、山东、河北等地。张主任说,“我们还积极与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适宜品种筛选,接下来我们将推广木耳优质菌种和现代化种植技术。”
图为麦积区农业农村局蔬菜中心张主任与米队长讲解技术与销路。 毛子龙 供图
除了种植,木耳加工品使产业链延伸进一步放大了效益。鲜木耳经过清洗、烘干、分选后,被制成即食木耳脆片、木耳粉等高附加值产品。“我们和高校合作研发了多种深加工产品,在电商平台上供不应求咧。”利桥镇分管农业的负责人米彦荣队长笑着说。同时,木耳产业与乡村旅游擦出火花,游客可体验采摘、参与木耳宴烹饪,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增收。
图为调研队成员与天水红崖河菌业种植有限公司产品的合影。 于超奇 供图
“产业振兴+生态循环”:百姓富与生态美的同频共振
在麦积区,木耳产业已成为家门口的“致富密码”。经张主任介绍,2024年利桥镇木耳产业园产值达2549万元,为8个村集体经济分红40万元。同时,产业园吸纳了460名当地群众就近务工,创劳务收入639万元。村民王姐笑着说:“以前为了照顾家里老人小孩,自己在家没收入,全靠丈夫外出打工,现在在村里就能工作有收入。”种植木耳不仅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促进了当地群众就业,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图为调研队成员与村民交流。 毛子龙 供图
在利桥镇的调研过程中,一个细节令调研团印象深刻:菌棚旁的荒坡上,新栽的松树苗已有一人高。随行的基地技术员说:“这些树苗用的是菌渣肥料,长势比普通地块快一倍。”木耳种植过程中产生的菌渣,经过科学处理变为有机肥料,既减少了废弃物污染,又提升了林木生长效率,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最大化。这种“以废为宝”的模式,不仅助力农业绿色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调研队成员王培轲感慨道:“小木耳和大产业的发展,小木耳与大生态的共生,或许正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图为调研团队与麦积区农业农村局蔬菜中心张主任和米队长合影。 毛子龙 供图
盛夏时节,基地里一排排现代化菌棚整齐排列,菌棒上朵朵黑木耳如花瓣般绽放,空气中弥漫着菌类特有的清香。农户们正忙着采摘、晾晒、分拣,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耳农们的辛勤劳作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正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的面貌,描绘出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崭新画卷。
为深化思想政治的引领作用,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7 月 25 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药学院赴永利村调研队成员,前往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开展主题学习调研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在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毛鸣凤 供图 调研活动的第
8月2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数耕者 调研队赴“中国猕猴桃之乡”陕西省宝鸡市眉县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聚焦猕猴桃种植及数字化发展近况 。 团队深入汤峪镇猕猴桃 企业 生产基地 与 种植 农户 家庭,开展了“面对面”调研。 兄弟果业负责人带领调研
8 月 16 日至 22 日,西北工业大学 “侗歌耘梦” 定向实践队响应贵州省团委“青春长征”专项活动号召,深入贵州省贵阳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开展 “青助乡村兴” 专题实践。实践队以实践为笔、以担当为墨,在田间地头探产业路径,在非遗工坊传文化薪火,
怀揣着对陕西省太白县蔬菜绿色生产的探索热忱,为进一步明晰陕西省太白县蔬菜生产过程中绿色农资投入等情况,2025年8月24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数耕者”调研队抵达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拐里村,开展蔬菜绿色生产专项社会调研。 太白县位于秦岭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被视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为了深入推动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