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调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果,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7月31日至8月1日,长安大学“探秘天汉乡貌・聚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陕西省汉中市,先后走访花果村、劳动实践基地及清水村,通过实地考察、劳动体验与入户访谈,见证乡村发展新面貌,探寻产业振兴新路径。
花果村:特色产业“双轮驱动”,抗旱保民生显担当
7月31日上午,实践队抵达花果村。该村以“农家乐+柑橘种植”为特色产业,形成“合作社集中销售+游客采摘+线上零售”的多元经营模式。“我们的柑橘品质好,游客来了既能体验采摘乐趣,也能带动农家乐消费。”村委会负责人介绍。队员们了解到,合作社通过统一技术指导,为村民提供更好的销售渠道,帮助村民提升产品附加值,而互联网销售渠道的拓展进一步打开了市场空间。
面对今年陕西持续干旱的严峻形势,花果村村委会将保障民生作为重中之重。“我们挨家挨户送水,确保村民生活用水不断供。”村干部的话让队员们感受到基层治理的温度。实践队还走访了村内农家乐经营户,聆听他们如何通过特色餐饮和农事体验吸引游客,实现增收致富。
劳动实践基地:脚下沾泥土,青春助农忙
当日下午,实践队转战劳动实践基地,开展“田间课堂”活动。在农户指导下,队员们学习辨认农作物种类,了解生长周期与管护要点,并拿起工具参与浇水、除草等农事劳动。“看似简单的农活,实际操作才发现需要耐心和技巧。”队员杨同学感慨道。烈日下,汗水浸透的衣衫和沾满泥土的鞋袜,成为青春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水井村:路畅景美惠民生,乡村振兴绘新篇
8月1日,长安大学实践队深入以手工藤编闻名的水井村,探寻其凭借指尖技艺致富的路径。队员们进村后,看到农户门前晾晒的藤条与合作社工坊内村民编织藤制品的忙碌景象,了解到村里通过 “合作社 + 农户 + 电商” 模式整合资源、拓展销路,产品涵盖传统与现代样式,还通过直播和跨境电商销往各地,更有老匠人传承技艺、年轻人注入新活力,以及依托藤编文化发展乡村旅游的情况。在采访中,村民指着门前平整的沥青路说:“以前这条路坑洼不平,现在骑车再也不用颠簸了。”近年来,该村通过道路硬化、污水管网改造、绿化亮化等工程,大幅提升人居环境。队员们还注意到,村内文化广场、健身设施一应俱全,村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只有走进乡村,才能读懂乡村振兴的内涵。”队员们感叹道。此次实践通过产业调研、劳动体验与民情观察,队员们不仅看到特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更体会到民生保障与生态宜居的重要性。
(陕西大学生网讯) 七月的咸阳,麦浪翻滚间藏着一处特殊的精神粮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调研小队走进这座由60后老兵魏德军耗时23年、斥资近千万打造的民办红色博物馆
为深化思想政治的引领作用,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7 月 25 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药学院赴永利村调研队成员,前往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开展主题学习调研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在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毛鸣凤 供图 调研活动的第
8月2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数耕者 调研队赴“中国猕猴桃之乡”陕西省宝鸡市眉县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聚焦猕猴桃种植及数字化发展近况 。 团队深入汤峪镇猕猴桃 企业 生产基地 与 种植 农户 家庭,开展了“面对面”调研。 兄弟果业负责人带领调研
“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必须代代传承下去。”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党在延安时期的革命历史,感悟延安精神的时代内涵,2025年7月5日至7月9日,西北工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感悟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网络强国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引领青年学子助力乡村发展,西北工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青春铸盾,清网兴乡”实践队在学院团委书记付强带领下,走进汉中开展实践。实践队结合学科特色,开展六天活动,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