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现状,近距离感受“变废为宝”的科技力量,西安工程大学“绿焕新生——电子废弃物熵减计划”社会实践团于2025年7月23日走进陕西资源再生产业园管委会,进行关于绿色低碳与资源再生的实践之旅。
活动开始,团队成员首先来到产业园展厅,通过图文展板、实物陈列和多媒体演示,系统了解了产业园的建设背景、发展历程及核心业务。“这里每年能回收处理各类电子废弃物、废旧家电超94.1万台,减少碳排放约28.6万吨。”产业园讲解员的介绍,让同学们对“资源再生”从抽象概念变为具体认知——原来我们淘汰的旧手机、旧电脑,经过规范处理,其中的金、银、铜等贵金属能被精准提取,塑料外壳可加工成新的工业原料,就连线路板也能实现“零废弃”处理。
实践过程中,实践成员还与产业园的技术人员展开采访。针对“城市矿产有什么重要意义”“优惠政策”等问题,技术人员结合实际案例解答:“通过城市矿产的回收利用,实现零碳目标”。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实践成员直观感受到资源再生产业的发展成果,更深化了对“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解。大家表示,未来将把所见所闻分享给更多人,带动身边人树立低碳生活理念,为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据悉,陕西资源再生产业园作为区域内重要的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已形成“回收—拆解—加工—再利用”的完整产业链,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也为青年群体了解绿色产业搭建了桥梁,让循环发展理念在实地研学中深入人心。
在宣讲之前,实践团成员共同制作PPT,从电子废弃物的回收、社区的实践、实践队的宣讲等方面呈现。从列大纲到精确分工,从收剪辑视频到完成配音,大家各抒己见,使视频呈现更加完美。在设置提问的过程中,面对不同年龄段时提出不同的问题,做到面面俱到,提高群众的电子环保意识。最后,实践成员制定完美的回收计划,实现企业与居民的对接,实现电子废弃物熵减计划。
(陕西大学生网讯) 七月的咸阳,麦浪翻滚间藏着一处特殊的精神粮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调研小队走进这座由60后老兵魏德军耗时23年、斥资近千万打造的民办红色博物馆
为深化思想政治的引领作用,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7 月 25 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药学院赴永利村调研队成员,前往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开展主题学习调研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在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毛鸣凤 供图 调研活动的第
8月2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数耕者 调研队赴“中国猕猴桃之乡”陕西省宝鸡市眉县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聚焦猕猴桃种植及数字化发展近况 。 团队深入汤峪镇猕猴桃 企业 生产基地 与 种植 农户 家庭,开展了“面对面”调研。 兄弟果业负责人带领调研
“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必须代代传承下去。”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党在延安时期的革命历史,感悟延安精神的时代内涵,2025年7月5日至7月9日,西北工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感悟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网络强国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引领青年学子助力乡村发展,西北工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青春铸盾,清网兴乡”实践队在学院团委书记付强带领下,走进汉中开展实践。实践队结合学科特色,开展六天活动,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