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讨“非遗文化”进社区、进课堂的有效途径,发挥地方优秀非遗文化在“五育润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响应《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非遗在社区”的号召,7月18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赴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河滨路社区与社区负责人徐书记开展交流,实地了解河滨路社区如何借助“523公益课堂”与“‘向日葵’课堂”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如何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实践团成员首先关注到社区长期开设的523公益课堂。徐书记介绍道:“这个课堂面向成人学员,75位成员大多是家庭主妇。”走进展览室,映入眼帘的是挂满墙壁的精美手工艺品,剪纸、农民画、编织、堆绣、面花,每一件都散发着陕北非遗文化的独特韵味。
该课堂采用小班教学模式,每班15名学员。徐书记解释说:“这样安排是为了让每位学员都能得到足够的指导,保证教学质量。”
在交流中了解到,这些手工艺品不仅是学员们心血的结晶,还成为家庭增收的新来源,为社区家庭主妇开辟了致富新路径。徐书记笑着说:“学员们制作的手工艺品已经销售到北京、西安等大城市,增加了家庭收入。”
此外,社区还设立了非遗文化直播间。徐书记指着屋内的直播设备说:“我们联合文化馆老师在直播间进行非遗文化讲解,同时推销学员们的手工艺品,这极大地激发了非遗传承的活力,也让社区在非遗传承路上走得更远。”
图为公益课堂面塑成品 陈静涵供图
接着,徐书记带领实践团成员了解针对青少年开设的“向日葵”公益课堂。书记介绍,该课堂在寒暑假期开展活动,自2019年开办以来不断发展。从2021年起,课堂逐步融入剪纸、面塑、腰鼓、快板等非遗元素,近期还新增了碳金粉画项目。书记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公益课堂,让非遗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图为公益课堂编织成品 陈静涵供图
优秀传统非遗文化为青少年带来艺术滋养。碳金粉画课上他们充分发挥创造力;学习安塞腰鼓时,激昂鼓点与豪迈舞姿让他们领略不同地域艺术特色。“向日葵”公益课堂不仅拓宽未成年人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而且使非遗真正成为滋养青少年心灵的源泉。
此外,公益课堂不仅着眼非遗文化,还为青少年成长提供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助力。课堂通过放映红色文化电影、讲述红色故事,让青少年感受先辈的奋斗与牺牲,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大学生志愿者为青少年提供作业辅导,凭借丰富知识和耐心讲解,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难题,提升学习效果;心理咨询室则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支持,让他们在面对成长困惑时能及时倾诉,获得专业指导……
访谈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河滨路社区在非遗文化传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诸多挑战。资金不足是当前的主要问题,非遗作品变现能力弱、宣传工作有待加强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面对非遗传承中的挑战,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被寄予厚望。徐书记表示:“大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创新能力,能为非遗传承贡献力量。大学生可以利用校园资源,参与非遗艺术节、讲座、社团等活动,积累实践经验,感受非遗文化的内涵与活力。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把成果分享给家乡群众,助力社区非遗传承发展。”
图为实践团采访人员与徐书记合影 陈静涵供图
经管学院数耕者调研队赴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开展调研活动 来源: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王彧昕/文 许瑞娇/图 联系方式(电话号码):15891794096 8月27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几名学生组成的调研队来到了陕西省延安市柳林镇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团队围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李静) 为系统考察高山蔬菜绿色种植的发展现状,推动农业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8月25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几名同学组成的调研团队前往太白县咀头镇塘口村,针对高山蔬菜种植过程中绿色农资使用等情况开展了专
(陕西大学生网讯) 七月的咸阳,麦浪翻滚间藏着一处特殊的精神粮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调研小队走进这座由60后老兵魏德军耗时23年、斥资近千万打造的民办红色博物馆
为深化思想政治的引领作用,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7 月 25 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药学院赴永利村调研队成员,前往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开展主题学习调研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在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毛鸣凤 供图 调研活动的第
8月2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数耕者 调研队赴“中国猕猴桃之乡”陕西省宝鸡市眉县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聚焦猕猴桃种植及数字化发展近况 。 团队深入汤峪镇猕猴桃 企业 生产基地 与 种植 农户 家庭,开展了“面对面”调研。 兄弟果业负责人带领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