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中华文明史前瑰宝——马家窑文化的丰富内涵,西安交通大学“陶纹华彩”社会实践团队于2025年7月末赴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开展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实地调研。此次活动不仅深入探寻了马家窑文化的历史渊源与艺术魅力,更聚焦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与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取得丰硕成果。
实践团此行首站抵达甘肃省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在博物馆主任王勇的专业引领下,团队成员系统学习了马家窑文化的发现历程、考古进展、主要文化类型、研究成果及彩陶纹饰的深刻寓意。王主任特别强调,马家窑文化彩陶上常见的水波纹、漩涡纹、蛙纹等纹饰,不仅是五千年前先民自然崇拜与敬畏的具象表达,更是中华文明本土起源与延续性的有力实证,凸显其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关键地位。王主任对实践团计划设计的文创产品及推广举措表示高度赞赏与支持,并鼓励青年学子积极投身马家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图:王勇主任为实践团讲解马家窑文化)
(图:实践团成员与王主任在博物馆合影)
随后,实践团深入马家窑文化命名地——马家窑村。通过与村党支部书记及村民的深入交流,团队了解到,尽管拥有珍贵的文化遗产,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豪感仍有提升空间,且马家窑村自身缺乏活跃的彩陶制作传承人,传承面临挑战。令人振奋的是,马家窑村正积极规划建设文化研学基地,旨在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产业,以期扩大马家窑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感。这一举措预示着文化遗产与乡村经济的融合发展,为当地注入新的活力。
(图:马家窑村党支部书记丁书记为队员介绍马家窑村情况)
实践团的第三站来到了备受瞩目的寺洼遗址考古现场,该遗址荣膺“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现场负责人向团队介绍了寺洼遗址的重大发现:三重围壕结构,其规模宏大,面积约达两百万平方米。这一重大发现,揭示了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生活于此的先民已具备建造具备防御(防盗、防火、防洪)功能的复杂聚落的能力。寺洼遗址的考古成果为揭示五千年前黄土高原西部社会的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关键证据,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极具西北特色的重要实证。
(图:实践团成员在寺洼遗址纪念碑前合影)
此行的最后一站,实践团探访了河口村马家窑彩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闫师傅。闫师傅坦言,彩陶制作工序繁复,加之社会认知度有限,导致技艺传承面临困境,主要依靠家族维系。面对这一挑战,实践团积极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包括利用电商拓展宣传与销售渠道,以及运用建模技术辅助制作素陶、降低成本的初步设想。闫师傅对这些建议表示认可与合作意愿,并期待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与年轻力量的注入,共同为马家窑文化的传播与振兴贡献力量。
(图:实践团成员采访闫师傅)
(图:彩陶部分制作步骤)
此次临洮之行,让“陶纹华彩”实践团成员深受触动。团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肩负的文化传承使命,深切感受到今日在挖掘马家窑文化内涵、探索传播新路径、助力当地文旅发展等方面的每一份努力,都可能在唤醒文化自觉、激活文化遗产活力的道路上发挥关键作用。未来,西安交通大学“陶纹华彩”实践团将尽己所能,播下希望的种子,为这一璀璨的史前文明续写当代华章,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
经管学院数耕者调研队赴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开展调研活动 来源: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王彧昕/文 许瑞娇/图 联系方式(电话号码):15891794096 8月27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几名学生组成的调研队来到了陕西省延安市柳林镇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团队围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李静) 为系统考察高山蔬菜绿色种植的发展现状,推动农业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8月25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几名同学组成的调研团队前往太白县咀头镇塘口村,针对高山蔬菜种植过程中绿色农资使用等情况开展了专
(陕西大学生网讯) 七月的咸阳,麦浪翻滚间藏着一处特殊的精神粮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调研小队走进这座由60后老兵魏德军耗时23年、斥资近千万打造的民办红色博物馆
为深化思想政治的引领作用,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7 月 25 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药学院赴永利村调研队成员,前往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开展主题学习调研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在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毛鸣凤 供图 调研活动的第
8月2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数耕者 调研队赴“中国猕猴桃之乡”陕西省宝鸡市眉县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聚焦猕猴桃种植及数字化发展近况 。 团队深入汤峪镇猕猴桃 企业 生产基地 与 种植 农户 家庭,开展了“面对面”调研。 兄弟果业负责人带领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