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携光入乡野,课融风物润童心。为落实“五育并举”理念,激活乡村教育活力,西安思源学院“筑梦·逐梦”爱心支教暑假社会实践团于近日进驻冯家村,以多元课程为载体开展支教活动。团队聚焦乡村孩子在表达、文化认知、自信建立等方面的实际需求,通过创新教学方式破解乡村教育痛点,让课堂与乡土紧密相连,在寓教于乐中实现教育赋能。
用乡土记忆厚植家国情怀,破解抽象概念理解难题
图1-2 支教成员讲述祖辈热血奋斗的故事
针对乡村孩子对“爱国”等概念具象认知较为匮乏的问题,支教成员从本土历史切入,将先辈守护家园、开拓奋斗的故事融入日常教学。清晨的课堂上,支教成员结合冯家村的发展历程,讲述祖辈“宁肯前进一步死”的守土故事,指着教室门口的水泥路告诉孩子们:“这条路连着的千亩良田,都是祖辈用汗水浇灌出来的,他们的守护就是爱国最实在的样子。”通过触摸祖辈用过的农具、走访村里的老党员,孩子们逐渐理解:家国情怀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流淌在乡土记忆里的血脉传承。如今,课间讨论中,孩子们会主动说起“要像祖辈一样守好家乡”,爱国情怀在真实体验中自然生长。
以乡土风物为媒,打破表达拘谨的课堂壁垒
图3-4 支教成员带领孩子们锻炼口才
乡村孩子普遍存在表达羞涩、不善展现自我的问题。为此,支教成员们设计“家乡的宝藏”主题演讲课,用乡土元素搭建表达的桥梁。“说村口老井时,声音要像井水一样慢悠悠带回音;说跑起来的大白鹅,声音得跟着翅膀扑棱起来!”支教成员一边模仿一边讲解,引导孩子们将方言俚语与声音韵律结合。课堂上,支教成员带着孩子们观察老井、追着大白鹅记录动态,再用声音还原场景。原本拘谨的孩子渐渐放开,有人用带着乡音的语调描述玉米须的轻颤,有人模仿溪涧流水的节奏讲述村边小河,方言里的乡土风物便成了表达的素材。
让汉字连接山河,化解文化传承的代际隔阂
图5-6 支教成员带孩子们领略硬笔的魅力
怎样能够让传统文化教学摆脱照本宣科的旧模式,搭建让乡村孩子感受文化与家乡关联的平台?支教成员将书法硬笔的内容与当地的地域特色相结合:以洛川苹果树的形态讲解“竖”的挺拔,用田间麦浪的曲线诠释“撇”的舒展,把家乡地名里的生僻字拆解成一个个故事教孩子们书写。当孩子们在纸上写下“冯家村”三个字时,不仅掌握了笔画结构,更能指着字里的“点”说“这像咱村井口的石头”,指着“横”说“这跟咱家房梁一样平”。书法课不再是枯燥的临摹,成了孩子们用笔墨触摸家乡肌理的过程,传统文化也从课本里的符号,变成了与家乡血脉相连的鲜活存在。
借音符点亮自信,突破乡村孩子的“沉默枷锁”
图7-8 支教成员破解“艺术拘谨”的难题
让美育更好的在乡土间落地实施,打破乡村孩子在艺术表达中的拘谨。支教成员提议用“自然伴奏”破解这一难题,“把山歌装进麦克风这个‘宝葫芦’,风过玉米地的沙沙声就是节拍呀!”支教成员走到孩子身边,先播放田野录音,再握着他们的手打节奏。起初细若游丝的吟唱,在自然声音的陪伴下渐渐响亮,扎羊角辫的女孩从攥紧衣角到放声高歌,窗外斑鸠的振翅声恰好成了天然和音。当音符冲破自卑的坚冰,孩子们眼中的光芒,正是自信生长的模样。
图9-10 支教成员对孩子们进行课后辅导和安全知识讲述
在5天的支教中,团队不仅收获了孩子们表达能力的提升、文化自信的增强,更在扎根乡土的实践中读懂了“自找苦吃”的意义。从破解课堂难题到搭建乡土与教育的桥梁,支教团用创新实践证明:乡村教育的活力,藏在与土地相连的课堂里;孩子成长的力量,源于对家乡的热爱与对文化的自信。这场教育赋能的实践,既是青春力量注入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更让“立德树人”的种子,在黄土塬的风里扎根、生长,终将成为撑起民族振兴的茂密林涛。
为深入感知乡村振兴脉搏,探寻人民生活改善和民族团结互助的振兴之路,探究人才培养赋能乡村发展的融合路径,长安大学赴宁夏银川暑期社会实践队以“入户细访民情,支教播种希望”为主题,走进银川市永宁县武河村,在阡陌巷道与三尺讲台间丈量乡土,以青春之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暑期社会实践团”暑期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7月24日赴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车城温泉花园泾环南路5号地进行社会实践。
为响应学校宣传国家资助政策的号召,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资助宣传大使,我深入脱贫家庭与社区,通过一对一座谈、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向学子们详细解读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资助政策。 8月17日,我走访了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唐庄乡小王庄村的
8月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两弹一星暑期志愿宣讲实践团成员们继续在陕西省黄陵县梨园社区开展“两弹一星”主题系列课程,此次课程聚焦“生活中的核辐射”,旨在为社区的孩子们科普辐射知识,希望以生动有趣的科普形式,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科学探索的种子,让
8月5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两弹一星暑期志愿宣讲实践团来到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梨园社区,为这里的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以“人造太阳”为主题的科普宣讲活动,此次活动旨在生动有趣的方式播撒科学的种子,延续“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为社区孩子们注入活力。 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