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学思践悟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和老兵精神,7月20日,陕西科技大学“志在‘边’方,向‘疆’拾光”实践团队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5团六连十六号执勤点,开展戍边生活体验活动,并与护边员张花进行深入交流,深刻感悟戍边人扎根边疆、忠诚奉献的崇高精神。
以哨为家,用脚步丈量国土
实践团队抵达执勤点后,跟随张花踏上了巡逻之路,亲身体验戍边的辛苦。185团地处祖国西北边陲,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边境线长达数十公里。这里自然环境极为艰苦: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摄氏度,寒风刺骨,房门常被冰雪封冻,巡逻归来时睫毛上都会结满冰霜;夏季戈壁滩地表温度超过60摄氏度,烈日炙烤下,巡逻队员的作训服总是被汗水浸透又晒干,留下一道道白色的盐渍。然而,在这片土地上,张花与丈夫以哨为家,将个人生活与戍边职责紧密相连,数十年如一日用脚步丈量国土,用忠诚守护边疆。
图1:实践团与张花一起巡边
坚守二十载,把青春献给边疆
21年前,张花从甘肃来到新疆,原本只是想来陪伴在兵团的姐姐,却被兵团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的精神所感动,毅然留下来成为一名护边员。"刚来时特别不习惯。"张花回忆道,"后来习惯了,就慢慢放不下这里了。"常年的风吹日晒让她的皮肤黝黑粗糙,双手布满老茧,却也成为"兵团人"最鲜明的印记。
图2:张花向实践团讲述六年戍边经历
家国情怀,舍小家为大家
谈及家庭,这位坚强的女护边员不禁红了眼眶。由于执勤点需要24小时值守,她与丈夫常年坚守岗位,无暇照顾家庭,孩子从小便托付给邻居代为照料。孩子年幼时曾委屈地说:"别人的妈妈真好,每天都给他做饭"这句童言像刀子一样扎在她的心上。如今孩子已然长大,那句"妈,我错怪你了"的理解之语,既让她感到无比欣慰,却也让她对孩子的亏欠之情愈发深重。
图3:张花与实践团交流时谈及家人眼含热泪
薪火相传,寄语青年一代
“苦是苦,累是累,但是我感到非常自豪。”这是张花对戍边生活的深情告白。当被问及若重新选择是否会继续这份事业时,她目光坚毅:“我仍然会选择这项工作,为祖国站好岗,祖国领土一寸都不能丢,国家领土安全大于我们的生命。”面对实践团的青年学子,张花殷切寄语:“希望你们能为国家多做贡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生只干一件事,为祖国当卫士。
图4:张花向青年学子寄语传递戍边信念
精神洗礼,践行使命担当
通过实地体验和深入交流,实践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张花“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有了更加生动的理解。张花用数十年的坚守诠释了平凡中的伟大,为青年一代树立了扎根边疆、报效祖国的榜样,激励更多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事业,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光彩。
图5:实践团与张花合影
经管学院数耕者调研队赴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开展调研活动 来源: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王彧昕/文 许瑞娇/图 联系方式(电话号码):15891794096 8月27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几名学生组成的调研队来到了陕西省延安市柳林镇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团队围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李静) 为系统考察高山蔬菜绿色种植的发展现状,推动农业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8月25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几名同学组成的调研团队前往太白县咀头镇塘口村,针对高山蔬菜种植过程中绿色农资使用等情况开展了专
(陕西大学生网讯) 七月的咸阳,麦浪翻滚间藏着一处特殊的精神粮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调研小队走进这座由60后老兵魏德军耗时23年、斥资近千万打造的民办红色博物馆
为深化思想政治的引领作用,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7 月 25 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药学院赴永利村调研队成员,前往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开展主题学习调研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在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毛鸣凤 供图 调研活动的第
8月2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数耕者 调研队赴“中国猕猴桃之乡”陕西省宝鸡市眉县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聚焦猕猴桃种植及数字化发展近况 。 团队深入汤峪镇猕猴桃 企业 生产基地 与 种植 农户 家庭,开展了“面对面”调研。 兄弟果业负责人带领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