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部署,推动青年大学生在社会课堂中践行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 总要求,7 月 18 日,陕西科技大学 "志在 ' 边' 方,向 ' 疆' 拾光" 实践团抵达新疆第十师北屯市,开启西北边陲实践调研之旅。
此次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北屯市博物馆、瞻仰得仁山公园历史铜像等形式,系统追溯兵团奋斗历程,实地感知新时代兵团城市建设成就,推动兵团精神谱系的赓续传承。团队在触摸历史脉络中体悟兵团精神的坚韧内核、胡杨精神的不屈品格与老兵精神的赤诚本质,紧扣西部计划时代号召,将戍边精神传承与北屯屯垦农业科技实践深度融合,让 "大思政课" 在屯垦沃土扎根生长。
图 1 实践团队抵达北屯市博物馆
馆内藏珍 镌刻屯垦岁月
北屯市博物馆的丰富展品,承载着兵团发展的峥嵘历程。步入馆内,"屯垦戍边" 的壮阔画卷徐徐展开:从马军武夫妇升国旗的庄严场景,到一八五团抗洪抢险的英勇身姿;从老一辈军垦战士手握镐锹开垦荒原的历史影像,到锈迹斑斑却依旧挺立的坎土曼实物;从简陋的地窝子模型,到如今北屯市高楼林立的实景对比。每一件展品都生动诠释着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为国争光" 的兵团精神内涵。
图 2 实践团队参观北屯博物馆,观赏戍边屯垦文物
山巅铸像 照见古今丹心
得仁山公园内,两尊雕像隔空相望,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八百年的对话。成吉思汗身披战甲,目光穿透河谷。这位草原征服者曾在此处饮马额尔齐斯河,他的铁骑踏过的不仅是疆域,更打通了东西方文明的通道。北屯作为古丝绸之路北道要冲,至今仍能窥见当年商队驼铃的余韵。张仲瀚将军身着军装的姿态定格了另一段历史。这位 “军垦第一犁” 的推动者,带着战士们在戈壁滩上开垦出万亩良田,用锄头与犁耙续写了边疆的传奇。他创建的军垦文化,让 “得仁” 二字有了新注解 —— 不是征服后的怀柔,而是共建中的融合。
两尊雕像间的石板路,仿佛成了时空隧道。成吉思汗的开拓精神与张仲翰的建设情怀在此交汇:前者用武力打破壁垒,后者用智慧缝合裂痕。如今的北屯,既有草原文化的豪迈,又有农耕文明的厚重,正是这种跨越时空碰撞的见证。
图 3 实践团得仁山与成吉思汗雕像与张仲瀚将军雕像合影
实践团队秉持北屯市走“‘红色’引领‘绿色’”(戍边稳疆,科技惠农)发展理念,从博物馆的 "军垦文化" 到张仲瀚的开拓实践,从 "新农人" 培育到 "兴农人" 建设,以文化繁荣串联智慧农业发展。队员们全身心投入参观学习,用青春汗水与智慧,为形成维稳戍边新优势贡献力量,让青春之花在祖国边疆绚丽绽放。
经管学院数耕者调研队赴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开展调研活动 来源: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王彧昕/文 许瑞娇/图 联系方式(电话号码):15891794096 8月27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几名学生组成的调研队来到了陕西省延安市柳林镇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团队围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李静) 为系统考察高山蔬菜绿色种植的发展现状,推动农业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8月25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几名同学组成的调研团队前往太白县咀头镇塘口村,针对高山蔬菜种植过程中绿色农资使用等情况开展了专
(陕西大学生网讯) 七月的咸阳,麦浪翻滚间藏着一处特殊的精神粮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调研小队走进这座由60后老兵魏德军耗时23年、斥资近千万打造的民办红色博物馆
为深化思想政治的引领作用,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7 月 25 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药学院赴永利村调研队成员,前往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开展主题学习调研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在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毛鸣凤 供图 调研活动的第
8月2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数耕者 调研队赴“中国猕猴桃之乡”陕西省宝鸡市眉县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聚焦猕猴桃种植及数字化发展近况 。 团队深入汤峪镇猕猴桃 企业 生产基地 与 种植 农户 家庭,开展了“面对面”调研。 兄弟果业负责人带领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