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西安外国语大学“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神东村王老九文学艺术馆与南阳村贺丙丁文学艺术馆,开展民间文学专题调研活动。此次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梳理两位民间文学家的创作轨迹,挖掘乡土文学与乡村生活的深层联结,为当代大学生理解民间文化传承提供鲜活样本。
走进神东村王老九文学艺术馆,木质展架上陈列的 50 余件实物史料立刻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馆内工作人员介绍,王老九作为 20 世纪著名农民诗人,其作品以“诗言志、歌咏情”为特色,现存《进西安》《王保京》等经典诗作200余篇,均以关中方言为基底,生动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的生产生活场景。实践队员们在《王老九诗集》手稿复刻展区驻足良久,仔细辨认泛黄纸页上“汗珠摔八瓣,换来粮满仓”等诗句,感受文字中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
图为实践队员观察王老九参加历届“文代会”的代表证。罗雨佳 供图
“这些诗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把咱农民的心里话全说透了。” 馆内工作人员指着墙上的《翻身记》选段说,自己年轻时就是读着王老九的诗参加农业生产的,如今能为年轻人讲讲这些故事,觉得特别有意义。实践队员们围绕诗作的创作背景、语言特色等问题与工作人员深入交流,详细记录下 10 余条关键信息。
转战南阳村贺丙丁文学艺术馆,队员们首先观看了馆内播放的纪录片《快板里的乡村》。该片记录了贺丙丁从 1948 年开始创作民间曲艺的历程,其代表作《学雷锋》《夸社火》等作品,以快板、秧歌等形式反映不同时期的乡村变迁。馆内“创作场景复原区”按 1:1 比例还原了贺丙丁的书房:煤油灯、粗瓷砚台、绑着布条的钢笔,以及堆放在墙角的田间劳作工具,直观展现了“田间写稿、地头排练”的创作状态。
图为实践团队队员采访贺丙丁先生。岳思滢 供图
“贺老常说,创作要‘脚踩泥土、眼望乡亲’。” 馆内负责人介绍,贺丙丁的作品之所以能流传70余年,核心在于始终扎根乡村生活。实践队员注意到,馆内专门设置了“当代传承”展区,展示着30余名村民的新作品,其中既有记录脱贫攻坚的快板小段,也有描绘乡村振兴的诗歌作品。
调研过程中,团队还发现两座艺术馆在运营模式上的创新之处:神东村通过“诗歌 + 文旅”吸引游客体验农耕生活,南阳村则开展“曲艺 + 教育”活动,让中小学生学习传统艺术。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两座艺术馆累计接待参观者超8000 人次,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3场。
“这次走访让我们明白,乡土文学的生命力在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实践队队长杨雨欣、王嘉玉总结道,团队将整理此次收集的调研报告,计划整理成系列图表数据,并通过校园公众号推送相关内容,让更多同龄人了解民间文学家的故事。
图为“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暑期社会实践团在贺丙丁文学艺术馆内合影。岳思滢 供图
经管学院数耕者调研队赴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开展调研活动 来源: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王彧昕/文 许瑞娇/图 联系方式(电话号码):15891794096 8月27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几名学生组成的调研队来到了陕西省延安市柳林镇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团队围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李静) 为系统考察高山蔬菜绿色种植的发展现状,推动农业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8月25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几名同学组成的调研团队前往太白县咀头镇塘口村,针对高山蔬菜种植过程中绿色农资使用等情况开展了专
(陕西大学生网讯) 七月的咸阳,麦浪翻滚间藏着一处特殊的精神粮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调研小队走进这座由60后老兵魏德军耗时23年、斥资近千万打造的民办红色博物馆
为深化思想政治的引领作用,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7 月 25 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药学院赴永利村调研队成员,前往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开展主题学习调研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在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毛鸣凤 供图 调研活动的第
8月2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数耕者 调研队赴“中国猕猴桃之乡”陕西省宝鸡市眉县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聚焦猕猴桃种植及数字化发展近况 。 团队深入汤峪镇猕猴桃 企业 生产基地 与 种植 农户 家庭,开展了“面对面”调研。 兄弟果业负责人带领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