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讯(通讯员 王喆熙)炎夏七月,一支满载青春能量的队伍踏上了文化寻根与经贸筑梦的征程。7月12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链动安康 商贸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员们走进被誉为"秦巴明珠"的陕西安康,将最后一站定在了承载城市千年文脉的安康博物馆。
进入大厅,鲜红醒目的总书记嘱托直抵人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铿锵有力的指示,既是文化复兴的宣言,也如为实践团此行点亮前路的灯塔——探索千年宝藏如何化作现代经济动能,正是同学们带着思考深入展馆的根本目的。
纸墨传新声,古韵新生的第一步
实践队员在博物馆一楼亲手体验"安康纪念品纸质拓印"。同学们神情专注,刷墨、铺纸、按压,每一道工序都是一次与远古的虔诚对话。在讨论中,一位商贸专业的学生敏锐地指出:"这种独特的安康文化符号若能融入现代文创产品的设计中,将成为吸引消费者的核心竞争力。"纸张上拓出的古韵,已然在年轻学子心中焕发出当代商贸价值新解。
碧水青山处,生态安康的诗意答卷
实践团随后来到生态展厅,一场关于安康守绿换金的壮丽实践徐徐展开。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一江清水送北京"的庄严承诺在这里化为硬约束与真行动。队员们屏息细看汉江生态保护的治理路径图解,聆听讲解员讲述为保水质开展的移民搬迁和产业转型故事,深度理解了"两山"理论地方转化的生动实践。"
三楼听遗响,新声待谱的商贸长歌
行至三楼,传统的旋律萦绕耳畔——这里是安康非遗的殿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调二黄在此展现深厚积淀,紫阳民歌的悠扬旋律回荡不绝,精致的龙舟风俗模型无声讲述地域记忆……队员们惊叹于艺人精细传神的泥塑技艺,更尝试着理解传统年画里的商贸叙事。
展览墙上"发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指示振聋发聩。队员们激烈讨论着如何将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基因注入产业链条:开发蕴含古韵的汉服衍生品?为富硒食品打造有非遗故事的创意包装?一系列围绕非遗IP现代转化与新商贸业态构建的灵感碰撞热烈展开。
文化是无声的磅礴力量,更是地方发展中可待开采的富矿。陕西工大学子们在安康博物馆的穿梭中触摸历史、审视现实;在拓印纹路间描摹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动切片,在潺潺水源故事里读懂金山银山的深层逻辑,更在非遗回响中激荡出传统与现代商贸的交融之音。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阔征途上,我们始终铭记:唯有让沉睡在博物馆中的遗产、沉睡在古籍中的智慧真正"活"起来,它们才能化作青年创业者头脑风暴中的灵感火花,才能成为特色产品包装上动人的点睛之笔,最终转变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不竭动能——而这正是无数如"链动安康 商贸筑梦"实践团一般的青年学子,所身体力行的探索深意。激活文化基因,筑牢商贸梦想,秦巴山区涌动的这场青春实践,正在描摹文化赋能区域发展的崭新图景。
经管学院数耕者调研队赴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开展调研活动 来源: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王彧昕/文 许瑞娇/图 联系方式(电话号码):15891794096 8月27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几名学生组成的调研队来到了陕西省延安市柳林镇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团队围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李静) 为系统考察高山蔬菜绿色种植的发展现状,推动农业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8月25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几名同学组成的调研团队前往太白县咀头镇塘口村,针对高山蔬菜种植过程中绿色农资使用等情况开展了专
(陕西大学生网讯) 七月的咸阳,麦浪翻滚间藏着一处特殊的精神粮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调研小队走进这座由60后老兵魏德军耗时23年、斥资近千万打造的民办红色博物馆
为深化思想政治的引领作用,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7 月 25 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药学院赴永利村调研队成员,前往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开展主题学习调研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在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毛鸣凤 供图 调研活动的第
8月2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数耕者 调研队赴“中国猕猴桃之乡”陕西省宝鸡市眉县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聚焦猕猴桃种植及数字化发展近况 。 团队深入汤峪镇猕猴桃 企业 生产基地 与 种植 农户 家庭,开展了“面对面”调研。 兄弟果业负责人带领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