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睡眠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理解健康睡眠对于国民身心健康和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百亮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吴静的带领下,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端守护,枕边健康”暑期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7月11日前往慕思睡眠文化博物馆开展专项调研实践活动。
实践队在慕思睡眠文化博物馆合影
队员们走进慕思睡眠文化博物馆,空气似乎都沉静了几分。这里没有展柜里冰冷的器物堆砌,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关于“睡眠”的沉浸式文化之旅。一位资深讲解员的声音,如同温煦的睡前故事,引领着参观者穿梭于时空,探寻睡眠的奥秘、历史的变迁与现代人安眠的智慧。
实践队员观看睡眠展片
讲解员开宗明义:“我们做这个博物馆,核心是普及健康睡眠的理念和文化。”他强调,睡眠与饮食并列为健康的双基石,是身体修复的黄金时段。“生病或不适时,能吃能睡是奢望。”现代人面临的严峻现实是:近三分之一人群受困于睡眠障碍,入睡难、早醒、质量差等问题普遍。博物馆的使命,正是唤起公众对睡眠的关注,并提供改善之道。
博物馆精心规划了三层空间:第一层是序言大厅,初识了健康睡眠理念与博物馆布局,抛出核心问题:什么是睡眠?为何人类要睡眠?睡眠对身体有何作用?第二层是历史文化展厅,展示了人类睡眠场所与寝具的变迁史。从南非发现的最早草席卧榻,讲到树居避险、山洞冬暖夏凉,再到半坡遗址的半穴居房屋,直至明清雕花精美的架子床。一部寝具史,亦是文明史与生活美学的缩影。讲解中,“下榻”典故(东汉陈蕃礼遇徐孺子)、“首席”、“主席”等词汇的由来,都让历史鲜活起来。第三层是产品体验区,提供了改善睡眠质量的科技产品体验。讲解员强调,追求的核心是深睡眠——这是身体修复、记忆巩固的关键阶段。
实践队员参观博物馆馆藏
讲解并未停留在器物表面。他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睡眠的本质,睡眠是受光线调控的周期性节律行为。光线变暗,大脑松果体分泌褪黑素,降低意识水平和身体活动,引导身体进入休息状态。这是地球生物为适应昼夜更替而进化出的普遍现象。睡眠并非整夜沉睡,而是由浅入深、循环往复的过程(约90分钟一个周期),深睡眠时长至关重要。讲解员给出改善睡眠的实用建议——“上下少动静”最后,讲解提到健康睡眠需“眼耳鼻舌身意”协同。舒适的色彩、助眠的声音(白噪音)、清淡的晚餐、适宜的香氛、放松的身心、平静的意念都不可或缺。
实践队员体验慕思睡眠黑科技
在结束参观后长安大学的队员们意识到慕思睡眠文化博物馆,远不止于陈列。它以文化为经,科学为纬,编织出一幅关于生命必需之“息”的宏大画卷。它提醒着行色匆匆的现代人:在追求效率与成就的同时,莫忘回归生命最基本的节奏——好好睡觉,是健康与幸福的坚实起点。走出博物馆,那句“睡前原谅一切,醒来便是重生”的箴言,或许已在参观者心中种下一颗安眠的种子。
经管学院数耕者调研队赴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开展调研活动 来源: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王彧昕/文 许瑞娇/图 联系方式(电话号码):15891794096 8月27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几名学生组成的调研队来到了陕西省延安市柳林镇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团队围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李静) 为系统考察高山蔬菜绿色种植的发展现状,推动农业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8月25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几名同学组成的调研团队前往太白县咀头镇塘口村,针对高山蔬菜种植过程中绿色农资使用等情况开展了专
(陕西大学生网讯) 七月的咸阳,麦浪翻滚间藏着一处特殊的精神粮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调研小队走进这座由60后老兵魏德军耗时23年、斥资近千万打造的民办红色博物馆
为深化思想政治的引领作用,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7 月 25 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药学院赴永利村调研队成员,前往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开展主题学习调研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在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毛鸣凤 供图 调研活动的第
8月2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数耕者 调研队赴“中国猕猴桃之乡”陕西省宝鸡市眉县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聚焦猕猴桃种植及数字化发展近况 。 团队深入汤峪镇猕猴桃 企业 生产基地 与 种植 农户 家庭,开展了“面对面”调研。 兄弟果业负责人带领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