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日,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靳亦冰教授带领的“承江源文脉,建和美乡村”赴青海省5市(州)6县文化兴乡村社会实践团为了更好传承和保护青海地区多民族文化特色,延续地域文脉,加强对青海省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促进乡村人居环境水平的整体提升,前往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等地进行调研。
实践团成员深入循化县和同仁市,对国家级文保单位、省级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国家级传统村落进行调研。实践团成员与当地村民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藏族村落和民居建设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虽然这些传统村落在保护和发展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然面临不少困难。村民们尤其表达了对基础设施改善、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现代化建设与传统文化共存的期待。村庄的建设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提升,更需要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探索适应现代需求的发展路径。
同时,实践团成员利用专业工具如无人机、测距仪进行现场测绘与拍照,力求数据精准,记录真实,以便对其蕴含的空间智慧进行量化分析,用科学的手段传承和保护传统村落的文脉肌理。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当地村民了解街子拱北历史。魏浩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对民居进行测绘。魏浩 摄。
随后,实践团队前往青海省同仁市,对多个国家传统村落进行了实地调研。同仁市素有“热贡艺术之乡”的美誉,这里的藏族村落以其独特的民居风格和街巷布局而闻名。整个村落充满了浓郁的宗教和文化氛围。
村落中的藏族建筑风格独特,以石木结构为主,外观雄伟壮观。藏族民居多为多层建筑,底层用于圈养牲畜,上层为居住空间。藏族建筑的墙体采用石头和土坯混合砌筑,石墙基稳固耐用,土坯墙保暖性好。墙体厚重,窗口较小,有利于保温和抵御高原的恶劣气候。但对于科技进步的现代来说,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和现代技术进行融合和改进。藏族建筑中还融入了大量的宗教元素,如寺庙、经堂、转经筒等。建筑上的雕刻和绘画多与佛教有关,如佛像、莲花、法轮等图案,每一种元素都十分引人入胜。
图为实践团位于撒拉千户院门前。魏浩 摄。
图为实践团拍摄的国家传统村落瓜什则村。魏浩 摄。
图为实践团队与西北乡土建筑研究团队代表成员合影。魏浩 摄。
这次调研之行,实践团队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乡土建筑研究团队,发挥学科优势,深入调研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利用现状和国家传统村落建设现状,从而深入推进青海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利用以及和美乡村建设,进一步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延续地域文脉。
未来,我们希望能够继续关注这些村落的命运,并且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村落发展、乡村建设,助力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让美丽的、有底蕴的乡村走出如今的困境,让这些独特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
2024年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志愿者们积极投身三下乡活动,走进了西安周至县的村委会,展开了一次深入的参观与调研。 在周至县村委会,热情的工作人员首先对志愿者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志愿者们在村委会负责人的引领下,详细了解了村委会的日
2024年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暑期调研团队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推广普通话,展现当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寓教于乐,推广普通话 7月12日上午十点整,参与“三下乡”的暑期调研团队已经到达周至县
2024年7月12日,晨曦微露,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三下乡志愿者们满怀激情,集结完毕,向着乡村的广袤土地进发。他们带着青春的活力与奉献的热情,准备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书写属于他们的劳动篇章。 辛勤耕耘,体验劳作之艰辛 。 到达目的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