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青春力量,书写青年担当。8月26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赴陕西安康中药材产业调研团来到安康,开展中药材种植现状调研。本次调研活动旨在深入了解安康地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为当地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图1 调研团队在紫阳县乡村振兴局的合影
安康市北靠秦岭南依巴山东与湖北毗邻,西、南与汉中、重庆、四川接壤,位处秦巴汉江谷地,是中国自然环境的十字交叉地带。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及气候优势造就了安康市境内丰富多样的药用动、植物资源,为世人公认的 “中药材之乡 ”、 “天然药库 ” 和 “天然生物基因库 ” 。中药材是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发展好中药材产业,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图2 葛根种植基地
在此次调研活动中,队员们深入基层,了解紫阳县中药材种植现状、中药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等。为了更加深入了解,他们走进每家每户,在与村民朋友们交流谈心间,调研团成员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取得了村民朋友们的信任,掌握了中药材现状真实直接的信息,更深刻体会到了作为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图3 调研队员深入村民家中采访
调研团队兵分两路,分别在紫阳县东木镇和界岭镇进行街头采访、发放调查问卷、深入访谈、实地考察等一系列活动,深入调研两镇中药材的种植、管理、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发展现状,为促进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贡献磅礴青春力量。
图4 调研队员实地调研东木镇月桂村食用菌基地
安康市具有发展中药材产业方面的资源禀赋和优势,但想要把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当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据调研团队了解到,以东木镇为例,紫阳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是单种规模小,标准难统一。据调研,东木镇中药材种植大多仅仅是对传统经济作物的点缀和补充,集中连片的种植较少,规模化程度低,结构不优,亩产量(值)不高。其次就是产业链多处在中低端,跨界融合发展有困难。中药材加工能力弱,衍生产品少,没有摆脱特殊用品的局限性。缺少先进加工技术的支撑。然后就是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保障跟不上,加工设备简陋,没有规模中药材交易市场,没有中药材信息交易平台,缺乏高档次的中药材检验设备。最后就是缺少龙头企业带动,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
基于此,调研团队提出了三剂良药。第一剂良药:坚持标准种好药,为中药材产业“固本培元” 科学规划。通过扩大种植面积、优化中药材种植结构来努力化解中药材种植风险。第二剂良药:“强链”“补链”“延链”,为中药材产业 “舒经活络”。提高中药材深加工能力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第三剂良药:加大服务与保障,为中药材产业“理气和中”。加大人才科技支撑,强化政策保障,助推安康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5 调研队员在生态农产品合作社合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赴陕西安康中药材产业调研团队成员表示,非常荣幸可以发挥专业特长为乡村振兴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实践过程中也学习到很多内容。在“诚朴勇毅”的西农校训精神指引下,未来也会不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谨记习总书记教诲,努力做好新时代有理想、有能力、有作为的优秀大学生!
薪火赓续,学子归巢话成长。2025年1月20日,寒假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三位学子——吕伟、王昊和汤浩,回到母校——湖北省武穴中学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宣讲活动,向在校的高中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大学经验和成长故事。通过这次活动,他们不仅为学弟学妹们传
陕西宝鸡讯(通讯员 王彧冉) 2025年3月2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宝鸡市垃圾填埋场生态环境改造研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团队,赴宝鸡市硖石镇长寿沟垃圾填埋场开展调研。通过访谈镇政府工作人员、走访周边村民,团队聚焦封场后生态修复的基层实
长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盘活文化资源 壮大集体经济”团队赴渭南市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开展实践调研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