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的“追寻红色足迹·光耀陕北新能”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汤陈麟的带领下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踏上了前往革命圣地延安的征程。这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是一次深入学习和体验红色文化的实践之旅,更是一次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使命。
在8月21日,实践团队首先参观了位于清凉山麓的延安新闻纪念馆,深入探索了新闻与信息传播的历史演变。通过纪念馆中的一件件珍贵文物,他们深刻理解了延安新闻纪念馆所蕴含的丰富红色文化内涵,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时期如何巧妙运用新闻传播策略,将广大民众紧密团结起来,构筑起坚不可摧的舆论防线。这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深刻铭记与崇高致敬,也是对新闻事业未来的厚望,同时为新闻事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图为队员们在延安新闻纪念馆参观的情景
离开清凉山,队员们抵达了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纪念馆。在这里,通过多种展示形式,他们深刻体验了中共中央西北局如何领导陕甘宁边区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斗争历程及其作出的巨大贡献。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陕北是两个关键点,既是我们的落脚点,也是我们的出发点……陕北已经成为了我们所有工作的试验田。”这凸显了当时陕北在全国革命中的核心地位。实践队员们仔细地参观了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献、时代影像资料以及多媒体互动展览,仿佛穿越时空,重温了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
图为队员们参观西北局旧址的情景
在8月22日,实践队成员们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遗址以及枣园革命旧址。这次的参观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红色革命圣地的历史底蕴。每一座纪念馆、每一处旧址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实地的参观学习,队员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革命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仰和理想。
图为讲解员为实践队员讲解延安历史
8月23日,实践队员们来到了延安红街,深入探索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在张宁老师的精彩讲解下,队员们领悟到看似简单的窗花剪纸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同时,他们也见识到了烟熏剪纸、国画染色剪纸等传统艺术如何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张宁老师向实践队员传授剪纸技术要领之后,队员们开始独立尝试剪纸,逐渐创作出自己心仪的生肖剪纸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张宁老师始终耐心地指导队员们如何精细地处理剪纸的每一个细节。面对挑战,团队成员们也乐于向张老师求助,老师也是有求必应,尽其所能向成员们展示更精湛的剪纸技巧,并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图为实践队结束后与老师的合照
此次延安之旅,主题为“红色圣地延安情,革命精神永流传”,已圆满落幕。队员们在这些日子里获得了丰富的体验和深刻的认识,真正领悟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同时,我们也祝愿延安继续秉承其精神内核,不断强化“红色圣地”这一闪亮的标识。
塞上兴农 调研队积极响应《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号召,于2025年8月深入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开展“ 水润塞上江南 智启农兴之路 ”主题社会实践。团队以厚植“知农爱农”情怀为初心,运用专业视角系统探究农田水利建设现状与智慧化管理实践,为乡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盛夏七月的关中平原绿意盎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渭水清源,绿动关中” 实践团七十名师生,带着环境学科专业硬实力与守护绿水青山的使命担当,于 7 月 15 日至 30 日深入西安、咸阳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团队精诚合作,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完成调研工作。我们深知,精准认知土地国情是科学决策的基石。在起初确定选题时,可谓是千头万绪,又临近考试。一遍团队内部激烈讨论,一边与指导老师深入探讨,选题迟迟定不下来。经过半个月的反复
叩问心灵关怀,解码精神需求满足之道 在这个蝉鸣悠长的盛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的学子们怀揣着人文关怀的炽热初心,踏上了前往西安康源养老机构的调研征程。我们以青春之名,将专业所学化作探访的脚步,聚焦银发群体,在康源养老院的庭院里、
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帮助大学生提前洞悉就业市场动态、提升职场竞争力,8月10日至16日,在学院党委书记贺炳彦的指导下,长安大学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长驱职探”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两江工厂、招商华驰数智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