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8月6日电(通讯员晏美欣)在此次调研之前,大部分队员都看过《山海情》这部作品,因而对西海固这片土地心向往之。西北农业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贺兰孕葡,黄河润疆”调研队决定于今日前往闽宁镇木兰村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此次调研是针对西海固地区的发展情况进行考察,寻找该地区发展模式的特点及优点,为乡村振兴积累经验,为当地生态发展作出贡献。
木兰村和其他五个村民委员会:武河村、园艺村、福宁村、原隆村、玉海村及福宁社区和90个村民小组组成闽宁镇,其位于首府银川市南端、贺兰山东麓、永宁县西部,东临西干渠,110国道贯穿镇区,南与青铜峡市邵岗镇甘城子为界,北接西夏区,距银川市区50公里,永宁县城40公里。
据调研对学习得知,在发展初期,这片土地环境恶劣、资源匮乏。“苦瘠甲天下”对宁夏西海固曾经是贫困的代名词,因其处于黄土高原向干旱风沙区的过渡地带,多风沙而水源稀缺,人畜饮水困难,旱作农业十年九不收,且此地为黄土丘陵区,地貌以断块山地,黄土丘陵为主,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旱、冻、雹等自然灾害频发。为了生存,人们早期不顾自然条件,大肆毁林垦草,陡坡开荒,其结果是水土流失愈演愈烈,甚至在当时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
这种情形的改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以福建和宁夏两省区协作互助为主,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简称命名的移民开发区—闽宁村正式被建立,之后逐渐发展为新的闽宁镇,而木兰村正是其中的一员。闽宁之间协作互助,从单向扶贫到产业对接,从经济援助到社会事业多领域深度合作,形成独具特色的“闽宁模式”,为宁夏西海固地区脱贫攻坚提供了不竭动力。
调研队今日选择前往木兰村,以木兰村的发展为例,探索“闽宁模式”下这片土地的发展规律。在闽宁对口帮扶下,木兰村立足自身自然禀赋,形成了以酿酒葡萄、设施温棚为主的特色种植产业格局。同时木兰村利用现有6900亩酿酒葡萄种植基础,与葡萄酒局进行深度合作,以20亩酿酒葡萄种植面积为一个单元区承包给农户,由农户进行种植管理,葡萄酒局进行订单收购,进一步提高酿酒葡萄种植品质,扩大种植规模,增加农户收入,最终形成“一心、一轴、多区”产业空间结构。其中“一心”指依托村部及核心商业街区形成村庄综合服务中心;“一轴”指闽甘路骨架,串联各个居住片区,形成村庄南北向集景观、风貌与服务一体的发展轴线;“多区”指基于现状生活与生产空间基础,形成乡村生活服务区、肉牛养殖园区、经果林种植区及多个葡萄种植区。
如今,西海固这片土地已不再是曾经黄沙漫天的模样,闽宁镇从无到有、从穷到富,通过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探索出一条易地搬迁扶贫的新路子,成为中国特色开发式扶贫的一大创举和成功典范。成就木兰春、成就闽宁镇的不仅是政策下闽宁之间的相互帮扶,更是普通农民百姓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支撑的。调研队对这片土地倾心,更是被这片土地的人民所震撼。调研队定当深刻学习思考此次调研所得,一定为祖国乡村振兴及生态环境的发展作出贡献。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
2024年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志愿者们积极投身三下乡活动,走进了西安周至县的村委会,展开了一次深入的参观与调研。 在周至县村委会,热情的工作人员首先对志愿者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志愿者们在村委会负责人的引领下,详细了解了村委会的日
2024年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暑期调研团队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推广普通话,展现当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寓教于乐,推广普通话 7月12日上午十点整,参与“三下乡”的暑期调研团队已经到达周至县
2024年7月12日,晨曦微露,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三下乡志愿者们满怀激情,集结完毕,向着乡村的广袤土地进发。他们带着青春的活力与奉献的热情,准备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书写属于他们的劳动篇章。 辛勤耕耘,体验劳作之艰辛 。 到达目的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