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进一步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长安大学赴黄河流域“黄河科考,强国有我”暑期社会实践队上游队第二分队于2024年8月18日在长安大学钱会教授带领下前往黄河上游白河进行考察。
8月18日上午,实践队跟随科考队来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唐克镇白河沿岸进行考察。白河,又称嘎曲,是黄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红原县壤口乡与刷经寺镇之间,自南而北流经红原县,最终在若尔盖县唐克镇北约7公里处汇入黄河,全长约270公里。作为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白河丰富的水资源为黄河提供了重要的补给。据资料显示,白河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7.8亿立方米,这一水量对黄河上游的水资源涵养和下游的用水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一 白河全景 刘曦 摄
抵达白河沿岸后,实践队在钱会教授和科考队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详细的水样采集工作。队员们在不同位置和深度采集了多份水样,科考队老师将对这些采集到的水样进行普通水化学成分分析,以此获取河流的综合水质数据,为研究白河对黄河水量及水质的影响提供了实际的数据支持。
图二 实践队在白河采集水样 吴亦凡 摄
为对白河及其周边地下水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实践队在钱会教授的指导下,走访了白河沿岸的居民区。在获得当地居民的同意后,队员们采集了一系列水样。这些水样将在后续进行同位素分析,以确定地下水的来源,并深入研究黄河上游地下水资源的分布情况。这一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下水的补给机制及其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为科学管理和保护地下水资源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图三 实践队在唐克镇居民区使用贝勒管采集地下水水样 吴亦凡 摄
图四 实践队在牧场水井里采集地下水水样 刘曦 摄
18日下午,实践队跟随科考队来到了白河沿岸的黄河第一湾,黄河第一湾位于黄河上游的一个大转弯处,河流在此形成了一个大约180度的大弯道。由于地壳运动和河流的侵蚀作用,黄河在这里弯曲成一个明显的“U”形。
图五 黄河第一湾全景 刘曦 摄
在黄河第一湾,科考队郭迪洲老师和高燕燕老师使用无人机获取了黄河第一湾的正射影像图,科考队将对获取的正射影像进行一系列处理,为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通过对比历史数据和现有数据,可以评估环境保护措施的效果,并提出进一步的保护建议。
图六 郭迪洲老师和高燕燕老师使用无人机进行航拍 吴亦凡 摄
随后,钱会教授带领实践队与当地的牧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这次交流不仅增进了双方的了解,更让实践队对黄河上游生态治理的相关举措有了直观的认识。在交流中,牧民们分享了他们在政府引导下如何科学养殖、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以及如何通过轮牧、休牧等方式来恢复和保护草地生态。他们积极响应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号召,努力实践着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钱会教授对当地牧民的这些做法表示赞赏,并指出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动体现。他强调,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和响应正是这一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七 实践队与当地牧民交流 吴亦凡 摄
图八 实践队同科考队老师合影 刘曦 摄
接下来,长安大学赴黄河流域“黄河科考,强国有我”暑期社会实践上游队第二分队将开展对黑河和洮河的考察活动。黑河和洮河是黄河流域的重要支流,在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
2024年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志愿者们积极投身三下乡活动,走进了西安周至县的村委会,展开了一次深入的参观与调研。 在周至县村委会,热情的工作人员首先对志愿者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志愿者们在村委会负责人的引领下,详细了解了村委会的日
2024年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暑期调研团队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推广普通话,展现当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寓教于乐,推广普通话 7月12日上午十点整,参与“三下乡”的暑期调研团队已经到达周至县
2024年7月12日,晨曦微露,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三下乡志愿者们满怀激情,集结完毕,向着乡村的广袤土地进发。他们带着青春的活力与奉献的热情,准备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书写属于他们的劳动篇章。 辛勤耕耘,体验劳作之艰辛 。 到达目的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