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
讲大学生故事·传大学生声音
首页

长大学子三下乡心得:重山楼盘周公馆熠熠生辉,红色精神我辈当传

长安大学赴“重温援朝岁月·传承 2024-08-23 浏览:

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长安大学赴重庆“重温援朝岁月·传承红色基因”暑期社会实践队在田启良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重庆市进行深入调研。

image.png

图为实践队员在周总理塑像前合影

7月16日实践团队抵达位于重庆周公馆。轻轨——独具重庆的交通工具,在曾家岩站下车,兜兜转转便来到这所位于高楼大厦间别具一格的博物馆。曾家岩广场的正中间,周恩来总理的雕像和蔼地耸立着,似乎通过雕像的眼睛,周总理见证了重庆如今的繁荣,脸挂笑意。虽然一天中未到正午,却仍有行行列列的花束摆放在雕像底座。属于市区的熙熙攘攘在这里止步,前方的曾家岩50号便是周公馆。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冬,中共代表团由武汉迁移重庆后,为便于工作,周恩来同志以个人名义租赁下这幢房子,作为中共南方局在市内的一个主要办公地点。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初,在周恩来同志领导下,邓颖超、董必武、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和中共中央南方局部分重要机构入驻这里,周公馆成为党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沿阵地之一。青石铺路,苔草贴墙,白墙砾瓦,岁月不再。古朴,脑中浮现的第一印象却不止于此。这是一栋砖木混合结构的小楼,坐北朝南,中西合璧、折中主义建筑风格,灰色调,依岩而筑,临江而起,呈“回”字形

image.png 

实践队员前往周公馆学习

踩着苔石台阶而下,穿过宅门便进入了一间类似倒坐房的屋子。除去为了保护文物真迹而做的保护,这里整体没有太多的现代痕迹。透过倒坐房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所有些拥挤的民国双层小院。后院,左手边靠近嘉陵江的一间20平米的房间,在那时,是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的卧室与办公地。屋内干净整洁,摆设实用简单,立于门前仿佛还能看见周恩来在办公桌前沉思的身影;又或看到他面对“皖南事件”拍案而起,奋笔疾书“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怒容。旁边革命成员的卧室、食堂等依次落座。

image.png 

实践队员学习伟大建党精神

竹席木凳,土灶石台,简单的家具三三两两的摆在房间的各处,革命先辈的朴素作风可见一斑。以身作则永远比抚慰人的空话更能鼓动人心,领导层清廉俭朴,与基层共同辛苦,这让我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革命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取得这份胜利的并不是偶然,这种上下一心,同甘共苦的品质,让党与基层人民紧紧联系到一起,让党的军队战斗力、斗争力与人民紧紧关联到一起,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这份胜利是必然。二楼中间的走廊原本是隔开的。原因在于,虽然当时主楼的一层和三楼的全部以及二楼东边的三间房屋为南方局租用,但其余分别租给了时任国民党中央抚恤委员会主任秘书刘瑶章,国民党上层人士端木恺,还有时任重庆市市长贺耀祖的夫人倪斐君领导的“战时妇女服务团”。这样就形成了国共两党人士同进一个院、共住一栋楼的有趣现象。

image.png

实践队员前往参观周公馆防空洞

就在房间旁,后院中栽树的角落有个地下防空洞,可以直通到嘉陵江边。当时一些从事上层统战工作和军事情报等工作、由南方局直接联系的秘密党员,常到这里向南方局汇报请示工作和递交情报。这些从事地下秘密工作的同志,就经常从这里出去。在内外环境都极其险恶的情况下,革命先烈们依然风雨兼程,为国奔忙。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在这里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国内国际统战工作,团结教育了广大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主义人士,发展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了中外各界朋友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和支持,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国统区广大人民的民心。


责任编辑:武贤哲
相关文章
暑期三下乡|石榴籽工程在边疆:西农大团队解码怒江民

暑期三下乡|石榴籽工程在边疆:西农大团队解码怒江民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诚朴勇毅,步履不停:听听校友们的故事

诚朴勇毅,步履不停:听听校友们的故事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

西农学子三下乡|赴河北邢台助力“强国有我 红色少年”

西农学子三下乡|赴河北邢台助力“强国有我 红色少年”

2025年7月15日至18日,由邢台市公益服务协会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暖乡筑梦团”成员参与的“强国有我 红色少年”公益夏令营,在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及周边区域成功举行。本次活动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聚焦非遗技术,探寻时辰之味

聚焦非遗技术,探寻时辰之味

随着《“十四五”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 “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促进非遗与产业融合” 政策的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成为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人文学院赴渭南市非遗时辰包子调研队前往

青春筑梦沃野 解码振兴新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沃

青春筑梦沃野 解码振兴新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沃

2025年7月20日至8月4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沃野青锋—植保学院赴陕渝鲁实践调研团”六名学子赴陕西省礼泉县、重庆市梁平区和山东省烟台市等地,开展了为期16天的特色农业升级与乡村活力解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特色农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