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陕西历史文化,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升广大青少年精神素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科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于2024年7月6日、7日赴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陕西历史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作为国家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以其丰富的馆藏文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筹建于1983年,1991年正式落成开放,其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为"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唐风建筑群,气势雄浑庄重,融合了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馆区占地广阔,建筑面积达556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超过11000平方米,为观众提供了充足的参观空间。馆内收藏了从远古时期到明清时期的各类文物共计170余万件(组),其中一级文物762件(组),国宝级文物18件(组),涉及陶器、玉器、青铜器、书画等多个类别,每一件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商周青铜器展区的鎟鼎
一进入博物馆大厅,便被眼前那尊气势磅礴的秦始皇兵马俑所吸引。这些栩栩如生的陶俑,仿佛正在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随后,跟随讲解员的步伐,依次参观了商周青铜器、汉代玉器、唐代金银器等展区。在商周青铜器展区,看到了造型精美的青铜器,如鼎、尊、簋等,它们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水平。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在汉代玉器展区,看到了各种造型别致的玉器,如玉璜、玉钺、玉琮等,它们温润细腻,晶莹剔透,令人叹为观止。在唐代金银器展区,看到了金银器,它们不仅工艺精湛,而且设计独特,充满了浓郁的唐代风情。其中,一件名为“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的文物更是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这件银壶造型别致,壶身雕刻着精美的舞马图案,寓意着唐朝的繁荣与昌盛。在“唐以后的陕西”展区中,这一时期的展品主要以绘画为主,这些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观。
除了丰富的文物和展览,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还为观众提供了贴心的服务。在这里,观众可以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预约门票,方便快捷。同时,博物馆还提供了讲解员和自动语音导览器等服务、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文物和展品背后的故事。这些服务不仅提升了观众的观展体验。同时,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参观体验。例如,博物馆利用先进的混合现实(MR)技术,为公众提供了一场别开生面的MR全息文物宣传展示活动。这种新颖的互动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博物馆还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活动,旨在让游客们更好地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更深地了解陕西的文化历史,为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写出自己的答案。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相信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能够开展更多的历史文化活动,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实践团队在历史文化地熏陶下,更加自觉地投身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
2025年7月15日至18日,由邢台市公益服务协会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暖乡筑梦团”成员参与的“强国有我 红色少年”公益夏令营,在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及周边区域成功举行。本次活动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随着《“十四五”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 “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促进非遗与产业融合” 政策的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成为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人文学院赴渭南市非遗时辰包子调研队前往
2025年7月20日至8月4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沃野青锋—植保学院赴陕渝鲁实践调研团”六名学子赴陕西省礼泉县、重庆市梁平区和山东省烟台市等地,开展了为期16天的特色农业升级与乡村活力解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特色农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