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民族认同感,推动文化交流,实现共同发展,长安大学“非遗传承映苗疆,民族团结谱新篇”暑期社会实践队于8月6日至12日前往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在这片苗族文化浓郁的土地上,队员们通过一系列深入的体验与交流,共同见证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感受了民族团结的力量,深刻理解了文化多样性与民族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实践队首站探访兴文县苗医体验馆,深入感悟了“千年苗医,万年苗药”的深厚底蕴。馆内的苗药展品让队员们对苗族草药的性味、功效有了深刻理解,对苗族医学的博大精深有了全新认识,同时也感受到了苗族文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认识到民族医学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激发了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图为实践队成员观察苗医体验馆内药材展品
图为讲解员带领实践队成员参观苗医体验馆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讲解员交流讨论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讲解员合影
在与非遗传承人杨启良的对话中,队员们被其非遗传承背后的故事所吸引,深刻感受到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在与苗绣传承人罗文芬的交流中,队员们被她手中那一针一线绣出的精美图案所震撼。她对苗绣的热爱和对工艺的精益求精,体现了苗族手工艺的精湛技艺和匠心精神。她的每件作品都是苗族美学和工艺的生动体现。这些交流让队员们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激发了他们参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坚定了他们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的决心。
图为非遗传承人杨启良先生进行苗语教学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杨先生交流
图为实践队成员向罗文芬学习基础苗绣
图为传承人罗文芬向实践队成员讲解苗族服饰
实践队走进兴文县大河苗族乡峰岩村,探访当地苗乡产业石李桃花,目睹了苗族文化与现代产业的和谐结合。当地依托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既保护环境又促进经济。队员们通过与居民交流,理解了依托绿水青山发展旅游、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的模式。峰岩村苗乡产业展示了民族文化与现代发展融合、创新的路径,激发了队员们对民族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深思。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生态园区负责人杨成刚交流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园区工作人员合影
实践队深入兴文石海,被其自然奇观和苗族文化的和谐共融所吸引。在兴文石海的深处,队员们探寻僰人遗迹,体验历史与自然的交融。参观四川苗族·中国僰人博物馆使实践队成员沉浸在苗族和僰人的丰富历史与文化中。博物馆内,琳琅满目的文物静静地诉说着苗族和僰人的历史与文化。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见证,从古老的陶器、精致的银饰到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每一样都承载着苗族和僰人的智慧与艺术。在近距离的交流中,队员们不仅领略了僰人文化的深厚魅力,也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坚实力量。
如图为兴文石海现存的悬棺材遗迹
图为兴文石海讲解人员向实践团队成员讲解僰人消亡史
图为博物馆讲解员向实践团成员讲解苗族酒工艺
图为实践团队在四川苗族·中国僰人博物馆的合影
在兴文县共乐敬老院里,队员们与当地老人进行了一次温馨而深刻的交流。他们不仅带去了慰问和关怀,更传递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与老人们的交谈中,队员们聆听了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智慧,感受到了岁月沉淀下的平和与睿智,让队员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的思考。这些交流不仅丰富了队员们的精神世界,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敬老院老人下棋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敬老院院长以及部分老人合影
实践队成员来到兴文县苗族文化促进会,与会长李国文、副会长杨永华等会员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非遗传承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苗族文化促进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致力于苗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响应国家号召,得到政府支持。实践结束时,会长李国文、副会长杨永华向实践队捐赠十余本苗族文化相关著作,为深入了解苗族文化提供了资料。李国文先生希望这些书籍能助青年传承文化,促进民族文化创新发展。苗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和民族交流融合,将共同构建和谐多元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图为团队成员与苗族文化促进会会长专题访谈
图为李国文会长赠书现场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促进会成员合影
在苗王宫的探秘中,实践队成员深刻体验了苗族文化的庄严与神秘。队员们对苗族建筑的宏伟与精美装饰赞叹不已,祭祀活动展示了苗族人民对神灵的虔诚和对自然的尊重。苗王宫中陈列的展品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敬意。
图为苗王宫内部部分建筑图片
图为团队成员欣赏苗族银饰
图为团队成员在苗王宫前的合照
通过这次深入苗疆的社会实践,队员们不仅亲身体验了苗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深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认同,增进了队员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也强化了民族团结的情感纽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了青春力量。面向未来,他们也将通过实际行动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理解,通过不懈努力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
2024年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志愿者们积极投身三下乡活动,走进了西安周至县的村委会,展开了一次深入的参观与调研。 在周至县村委会,热情的工作人员首先对志愿者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志愿者们在村委会负责人的引领下,详细了解了村委会的日
2024年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暑期调研团队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推广普通话,展现当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寓教于乐,推广普通话 7月12日上午十点整,参与“三下乡”的暑期调研团队已经到达周至县
2024年7月12日,晨曦微露,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三下乡志愿者们满怀激情,集结完毕,向着乡村的广袤土地进发。他们带着青春的活力与奉献的热情,准备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书写属于他们的劳动篇章。 辛勤耕耘,体验劳作之艰辛 。 到达目的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