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厚植青年爱农情怀,练就青年兴农本领,助力数字农业发展,长安大学赴陕西商南“青春聚力智慧农业·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全体成员开展特色产业调研,深入基层了解民生民情,探索智慧农业的可行性发展路径。
7月18日下午,实践队前往狮子坪蝎子养殖基地考察,了解产业发展与系统使用情况。养殖户提到,由于东亚全蝎苛刻的生活习性,蝎子养殖一直是高收益高风险的产业,而在建工学院的帮扶下,智控大棚系统的搭建运行解决了节能节水等问题,提供大量便利,收益显著增加,但蝎子存活率与目标值尚存在一定差距。
实践队随养殖户现场参观蝎子基地育种房、养殖大棚等,操作远程监控系统云平台,对传感器、阀门等元件进行校核调试。由于大风降雨原因,基地的2区14个大棚均有不同程度损坏,后期需要进一步维护,提高产量,包括材料费和人工费在内的维修费成为一大难题。
图为实践队参观养殖基地
图为实践队员监测调试蝎子养殖系统
图为部分养殖大棚破损情况
图为实践队与蝎子养殖基地负责人合影
7月19日上午,实践队抵达青山镇花园村,与支部书记胡正祥等村支部委员交流会谈。谈话中,胡书记代表花园村对长安大学的帮扶援建表达由衷感谢,从搭建木耳基地、图书馆到建桥修路、收购农产品,涵盖产业帮扶、技术帮扶、消费帮扶等多个方面,并向队员们现场展示数字乡村系统。
实践队员在座谈过程中了解到,当地以养殖业、种植业为主,包括近年大力扶持的特色冷水鱼产业、菌类产业、茶业,而资金和技术的缺乏落后依旧是最大的发展瓶颈。
图为实践队与花园村村支部委员座谈
图为指导老师调试数字乡村系统
图为实践队与花园村支部委员合照
随后,实践队跟随胡书记考察村内防汛防涝情况。由于近几天处于汛期,连续性强降雨导致路面泥泞不堪,引起塌方、落石、滑坡等灾害,防汛封路和疏散工作成为当务之急。“想致富,先修路”,基础设施落后、山林治理困难等问题也对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
图为实践队调研花园村内防汛情况
在木耳基地内,基地负责人向实践队展示自然风干大棚和木耳储存仓库。农户种植的高品质木耳,属于皮薄个大的类别,品相一般但口感较好。近年由于种种原因,售价下降43%,产量甚至不到前年的一半。产量低、价格低的问题,使菌类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通过现场调研,实践队发现,基地采用传统覆地膜的技术,存储条件和经验尚不足,晾晒大棚也均有一定程度破损。
图为实践队参观木耳基地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践队克服降雨、交通不便等难题,深入农村基层与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挖掘产业融合“新路子”,以青春之力吹响农村产业发展的“先锋号”。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
2024年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志愿者们积极投身三下乡活动,走进了西安周至县的村委会,展开了一次深入的参观与调研。 在周至县村委会,热情的工作人员首先对志愿者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志愿者们在村委会负责人的引领下,详细了解了村委会的日
2024年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暑期调研团队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推广普通话,展现当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寓教于乐,推广普通话 7月12日上午十点整,参与“三下乡”的暑期调研团队已经到达周至县
2024年7月12日,晨曦微露,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三下乡志愿者们满怀激情,集结完毕,向着乡村的广袤土地进发。他们带着青春的活力与奉献的热情,准备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书写属于他们的劳动篇章。 辛勤耕耘,体验劳作之艰辛 。 到达目的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