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穆梅萱 王晓源)
2024年8月14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河之治”山东分队,怀揣着对黄河文化的无限向往,踏上了前往东营市历史博物馆的旅程。调研队此行的目的,是深入挖掘黄河对三角洲地区居民生活习俗及文化传承所带来的深刻变革。
古韵悠悠映今风,黄河共绘繁荣图
步入博物馆的殿堂,调研队仿佛被一股神秘的力量牵引,瞬间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遥远而辉煌的古代。馆内,一件件珍贵文物如星辰般璀璨,它们静静地诉说着黄河与三角洲地区居民之间不解的情缘。在这些文物的引领下,成员们的目光穿透了岁月的尘埃,见证了黄河如何以其浩瀚之水,滋养了这片广袤的土地,引领着居民们从原始的渔猎采集迈向了文明的农耕定居。黄河,这位慈祥的母亲,以她无尽的乳汁,灌溉了万亩良田,孕育了五谷丰登,让这片土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图注:调研队参观“历史名人”展区,瞻仰黄河流域不同时期的文化现象
文化传承不息时,黄河烙印深植心
在深度探索居民生活变迁的轨迹中,调研队被黄河文化对当地文化传承的深远影响深深地震撼。他们惊觉,这不仅仅是生活习俗的塑造者,黄河文化更如同一位无形的画师,在居民的精神世界里勾勒出了深深的烙印。从古老而庄严的宗教信仰,到生动鲜活的民间艺术;从热闹非凡的节日庆典,到庄重肃穆的婚丧嫁娶,黄河文化的气息弥漫在每一个角落,成为当地居民生活中最亮丽的风景线,不可或缺且历久弥新。
图注:调研队成员们浏览馆藏瓷器,感受黄河文化的历史印迹
精神传承生活美,新潮涌动三角洲
随着时光的流转与时代的飞跃,三角洲地区居民的生活画卷已焕然一新,绚烂多彩。在现代文明的浪潮中,他们悠然自得地航行,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捷与舒适。然而,在这份繁华之中,他们心中的文化灯塔始终明亮,指引着前行的方向,让古老的黄河文化得以薪火相传。调研队的探访之旅,恰似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见证了这片土地上居民对传统的深情厚谊与对现代的积极拥抱。他们看到,老一辈居民以虔诚之心守护着那些流传千年的习俗与技艺,让它们如同璀璨星辰,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而年轻一代,则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将现代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创造出既符合时代潮流又不失文化底蕴的新文化形态。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不仅丰富了三角洲地区居民的精神世界,更为黄河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光彩。在这里,古老的文化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相互辉映的生动实践。黄河之水,依旧滔滔不绝,它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更孕育了这样一种既传统又现代、既古老又年轻的生活方式,让黄河文化在三角洲地区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图注:调研队参观吕剧文化展区,感受当地非遗文化的魅力
黄河魂铸中华梦,青年志扬新篇章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报和戏。”滔滔黄河,不舍昼夜,哺育了中华民族,开启了中华文明,见证了中华崛起、铸就了中华精神,成为中华文化深邃的象征、永恒的图腾。千百年来,茶河文化蕴含的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天人合一、敬畏生命的生态智慧,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斗争品格,成为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精神旗帜和动力源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青年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弘扬美河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在敬仰与坚守中传承历史,在担当与奋斗中开创未来,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汇聚起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
2025年7月15日至18日,由邢台市公益服务协会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暖乡筑梦团”成员参与的“强国有我 红色少年”公益夏令营,在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及周边区域成功举行。本次活动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随着《“十四五”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 “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促进非遗与产业融合” 政策的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成为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人文学院赴渭南市非遗时辰包子调研队前往
2025年7月20日至8月4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沃野青锋—植保学院赴陕渝鲁实践调研团”六名学子赴陕西省礼泉县、重庆市梁平区和山东省烟台市等地,开展了为期16天的特色农业升级与乡村活力解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特色农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