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
讲大学生故事·传大学生声音
首页

观“大河之治”—西农学子赴宁夏开展黄河流域调研实践纪实

2024-08-15 浏览:

大河汤汤,华夏泱泱,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保护母亲河”行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83-811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沿黄涉农高校学子观“大河之治”宁夏分队集体前往青铜峡水利枢纽、盐环定扬黄泵站、闽宁镇等地。在感悟大河之治的初心使命中,促进乡村振兴,奏响时代乐章。

探访黄河九渠之首——青铜峡

地处宁夏平原中部的青铜峡市,九曲黄河穿境而过。宁夏自秦汉开始,先后开掘秦渠、汉渠、大清渠等九大古灌渠,青铜峡更是被誉为黄河九渠之首。据队员们了解如今的青铜峡,在远程控制、智能化水位监测、流量监测、水量调度等一系列现代化、信息化科学治水、管水措施下,自流灌溉的古灌渠焕发新生,为高效节水灌溉提供有力保障。

实践队来到青铜峡水利枢纽,该枢纽是一座以灌溉、发电、防洪、排沙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枢纽的兴建结束了宁夏灌区两千多年无坝引水的历史,极大提高了渠道供水的保证率,扩大了农业灌溉面积,为宁夏工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巨大贡献。其输水工程主体由河西总干渠及河东总干渠组成,灌溉面积36.67万公顷,惠及万千百姓。参观期间队员结合自身水保专业知识,在水文站与其站长深入交流大坝建设多年以来对黄河水文各项数据的影响,并表示未来有意向加入黄河委员会为黄河治理贡献自身青春力量。

clip_image002.jpg

clip_image004.jpg

clip_image006.jpg

追随革命老区民生脚步——“盐环定”扬黄工程

盐环定扬黄工程主体位于宁夏,但同时惠及陕西、甘肃两省,其通过八级泵站将黄河水提送到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盐池县、红寺堡区、甘肃环县、陕西定边县等地区。工程主要解决当地人畜饮水困难,农业、工业用水短缺等问题。它绵延了123公里的蜿蜒渠道,伸向陕甘宁革命老区腹地,撑起了地方脱贫致富、乡村振兴和百姓安康的生命蓝天。

实践队前往具有代表性的盐环定五号泵站,参观时队员们针对站长介绍的电机散热,泥沙对泵站电机磨损等问题,结合水保专业知识,提出“蓄清排浑”的方式,既能减少泥沙影响,又能改进电机风冷变为水冷,提高工作效率。在站长的讲解中队员们了解到30多年来,工程累计向革命老区供水20.5亿立方米,保障了40万人、90万头牲畜饮水,润泽42万亩农田,灌区粮食产量和农民人均收入实现倍增。受水区从昔日的黄沙窝变成现在的绿家园、美家园,被当地老乡称作“生命大动脉”。因其发挥显著效益,获评水利部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的荣誉。


clip_image008.jpg

clip_image010.jpg

clip_image012.jpg

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探访“朱渠村”

接着,实践队来到吴忠市高闸镇经济作物种植区和朱渠村港菜种植基地。近年来,两地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村民们的口中,队员们了解到村内原来小而散的地块通过现代化和科学化的管理变成了如今的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连片高标准农田,实现了从“用得上水”到“用得好水”的卓越成果。同时,为深入了解基层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实践队也走进各户人家,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clip_image014.jpg

clip_image016.jpg

clip_image018.jpg

东西协作筑家园——闽宁镇

随后,实践队来到了闽宁镇,参观镇史馆、光伏农业园区及葡萄酒全产业链,队员积极参与到当地助农电商直播中,为当地的葡萄酒、枸杞等特色农作物提出电商销售的新思路,同时呼吁加入“科技农作物,助力新发展”的口号来吸引更多买家为闽宁发展注入活力。

实践过程中,这个曾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的小镇,建设时的艰苦过程让队员感到震撼。闽宁镇的脱贫事业起始于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带队来到宁夏考察,曾感叹道:“闽宁村现在是个干沙滩,将来会是一个金沙滩。”经过党和人民的不懈努力,闽宁镇成为了我国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对口扶贫协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它承载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倾注了闽宁两地人民的心血,是中国扶贫攻坚伟大工程的一个缩影。一路下来,队员们纷纷感叹道:“闽宁镇的成功在中国扶贫路上谱写了别样的‘乐谱’,为新时代敢于下基层的大学生提供了发展的模板;让新时代的挺膺担当拥有了前人留下的‘底气’”

clip_image020.jpg

clip_image022.jpg

clip_image024.jpg

clip_image026.jpg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在本次活动的最后,成员们追随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的足迹,来到吴忠市黄河安澜亭。“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习近平总书记宁夏之行时提出的殷切期望。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极大激励我们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强国有我的青春热情,在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勇当先锋。

clip_image028.jpg



责任编辑:梦之海123
相关文章
暑期三下乡|石榴籽工程在边疆:西农大团队解码怒江民

暑期三下乡|石榴籽工程在边疆:西农大团队解码怒江民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诚朴勇毅,步履不停:听听校友们的故事

诚朴勇毅,步履不停:听听校友们的故事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

西农学子三下乡|赴河北邢台助力“强国有我 红色少年”

西农学子三下乡|赴河北邢台助力“强国有我 红色少年”

2025年7月15日至18日,由邢台市公益服务协会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暖乡筑梦团”成员参与的“强国有我 红色少年”公益夏令营,在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及周边区域成功举行。本次活动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聚焦非遗技术,探寻时辰之味

聚焦非遗技术,探寻时辰之味

随着《“十四五”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 “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促进非遗与产业融合” 政策的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成为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人文学院赴渭南市非遗时辰包子调研队前往

青春筑梦沃野 解码振兴新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沃

青春筑梦沃野 解码振兴新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沃

2025年7月20日至8月4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沃野青锋—植保学院赴陕渝鲁实践调研团”六名学子赴陕西省礼泉县、重庆市梁平区和山东省烟台市等地,开展了为期16天的特色农业升级与乡村活力解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特色农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