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
讲大学生故事·传大学生声音
首页

青春聚力正当时,共行乡村落实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4-08-15 浏览:

为深入理解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进一步了解杨陵区周边村落的实际情况,促进乡村振兴和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赴杨陵行“乡村振兴”实践团在王立珍、王明民两位老师的指导带领下,前往杨陵崔西沟村、新集村、汤家村、西卜村进行为期9天的实践活动。

一、实践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通过政策扶持、资源整合、科技支持等手段,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杨陵区作为农业科技示范区,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区域,承担着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的重要任务。因此,调研杨陵区周边村落的乡村振兴情况,旨在了解乡村发展的现状、问题及需求,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同时农牧业是杨陵区及周边村落的重要产业,对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农牧业的调研实践,可以深入了解当地农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为推动农牧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

二、实践内容

在此期间,实践团先后通过采访各村支部书记,以及对村民进行随机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了大量资料。成员们发现,在政府牵头作用下崔西沟村形成以兴办农家乐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此模式下村落不断发展,逐渐形成现在的崔西沟生态民俗村。此外崔西沟的种植业以猕猴桃为主,采用传统人力劳动与现代机械结合的种植方式大大增加了猕猴桃产量,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益。而汤家村重视养殖业,其养殖业以奶牛为主,成员们前往村落个体养殖户进行调查。该个体养殖户主要以售卖牛奶和肉牛为经济来源,同时给予其他村民在养殖奶牛方面的指导,形成汤家村良好的养殖氛围。实践团成员们还了解到新集村以种植葡萄为主要经济来源。近年来,新集村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发展“一村一品”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大力发展以葡萄和葡萄种苗为主的特色产业。西卜村以种植庄稼与养殖奶牛为主要经济来源,种植玉米与小麦作为粮食供给家庭。近年来由于农药化肥等价格上涨以及肉牛价格下跌,农村种植成本逐渐上升,农民种植压力增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村落应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团队在崔西沟村合影(1).jpg

团队在崔西沟村合影

与新集村书记合照.jpg

实践团成员与新集村书记合照

实践团成员前往汤家村个体养殖户深入调研.jpg

实践团成员前往汤家村个体养殖户深入调研

采访崔西沟村村民 (3).jpg

实践团成员采访崔西沟村村民 

实践团成员采访新集村村民.jpg

实践团成员采访新集村村民

三、实践感悟

本次暑期实践活动让实践团成员们感受到了落实乡村振兴措施带来的丰硕成果,同时成员们站在村民的角度去了解畜牧与养殖,激发了对乡村发展的深刻思考。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将会谨记此次实践活动,努力学习兽医专业知识,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紧密相连,为推动养殖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学子回访武穴中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学子回访武穴中学

薪火赓续,学子归巢话成长。2025年1月20日,寒假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三位学子——吕伟、王昊和汤浩,回到母校——湖北省武穴中学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宣讲活动,向在校的高中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大学经验和成长故事。通过这次活动,他们不仅为学弟学妹们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态环境改造团队赴宝鸡长寿沟垃圾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态环境改造团队赴宝鸡长寿沟垃圾填

陕西宝鸡讯(通讯员 王彧冉) 2025年3月2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宝鸡市垃圾填埋场生态环境改造研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团队,赴宝鸡市硖石镇长寿沟垃圾填埋场开展调研。通过访谈镇政府工作人员、走访周边村民,团队聚焦封场后生态修复的基层实

长安大学“盘活文化资源 壮大集体经济”赴渭南市党定

长安大学“盘活文化资源 壮大集体经济”赴渭南市党定

长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盘活文化资源 壮大集体经济”团队赴渭南市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开展实践调研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