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环境整治是新时代中国发展道路中又一以人为本的工程,是新时代人民幸福感的指南针、风向标。良好的乡村环境,意味着村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能够使在外村民回乡建设农村意向持续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
经过3天的实践,实践队员了解到北贝村腾飞的经济与落后的环境存在严重割裂,对于北贝村垃圾随意丢弃和焚烧的现状,要实现乡村环境整治,首当其要是向村民宣传垃圾分类处理的环保理念。25到28号期间,实践队开始开展关于环保理念的宣传工作,希望以此提高北贝村村民对于自身居住环境的重视程度,唤醒村民意识,帮助村庄的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经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25日清晨,实践队员从住处出发,进入村民家中,进行环保公益宣传。宣传开展第一天,村民们对实践团队的工作表示了不解,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心思在一个已经保持旧生活习惯的农村中宣传看似用不上的环保知识?村子内想要改善环境,实现更适合居住的卫生等级,必须从每位村民的意识出发,再落实到行动上。
实践团队希望借本次活动宣传环保基础知识,一个是垃圾分类,另一个是节约用水。
垃圾分类总体上是为了提高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和可回收性,垃圾的产生源于资源利用不充分,人们将无用的资源丢弃,这种废弃资源的方式使生态系统遭到了不可估计的损失,进而造成了垃圾污染,而垃圾污染一直以来就是破坏环境的一大杀手,带有重金属和有害化学物质的垃圾一旦和生活垃圾、厨余垃圾混杂,会将所有垃圾污染,并且难以回收利用,既污染环境,也使得经济难以循环发展。
另一个是节约用水,陕西地区缺水程度极大,全省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18位,人均可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尤其是渭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只有317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绝对缺水线。节约用水能最大限度减缓陕西缺水的现状,维持居民日常用水,保护赖以生存的黄河生态。节约用水不只是体现在生活用水,更进一步,怎么节约灌溉用水更是高技术力的体现,此外,节约用水对于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从旱厕改水厕,推广使用节水器具,也创造了良好的用水节水条件。
实践队员深入村民家中,了解发现村内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以及垃圾随意抛扔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村内并没有排水管网,村民的生活污水通过院内水管流出后,直接进入巷道,而垃圾就随意堆放在巷道两侧,污水流过垃圾,散发的腐蚀气味弥漫整个乡村街道。村民对于垃圾的处置和水资源的排放较为随意,但村民们对我们的宣传表示出热烈的兴趣,实践团队希望能通过宣传带动村民的行动,共同将北贝村构建成宜居宜产新农村。
7月22日-7月28日,队员们在大荔县北贝村实践了一周,圆满完成了预定的任务,也帮村民们进行了力所能及的劳动。三下乡不是简单的观看与记录,更是要投身进入乡村,脚踏实地,体验广大农民奋斗的底色。实践最有效的磨砺,青年更要走入一线,将所学所思应用实际,将所看所闻融入行动,不脚踏实地,何来丰收的硕果累累?
薪火赓续,学子归巢话成长。2025年1月20日,寒假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三位学子——吕伟、王昊和汤浩,回到母校——湖北省武穴中学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宣讲活动,向在校的高中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大学经验和成长故事。通过这次活动,他们不仅为学弟学妹们传
陕西宝鸡讯(通讯员 王彧冉) 2025年3月2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宝鸡市垃圾填埋场生态环境改造研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团队,赴宝鸡市硖石镇长寿沟垃圾填埋场开展调研。通过访谈镇政府工作人员、走访周边村民,团队聚焦封场后生态修复的基层实
长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盘活文化资源 壮大集体经济”团队赴渭南市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开展实践调研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