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暑期三下乡是一项大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受,聚焦地方产业发展,展现青年担当作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我、践行社会担当的一次宝贵机会。“三下乡”(即下乡、下厂、下社会),活动成员以志愿者的形式深入农村,体验、传播当地的民俗风情和特色文化,走进基层民众生活、调研基层社会现状,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思想认识,以达到为基层群众服务的目的。
二、活动背景与目的
1.活动背景
横山区位于陕西省榆林市辖区,地处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中部,距榆林市区51千米。地理位置介于鄂尔多斯草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毛乌素沙漠南缘,明长城脚下,无定河中游,僻处内蒙古、陕西交界,古称塞北边陲,扼榆定公路之咽喉,区域边界介于东经108°56′41″~110°01′48″,北纬37°21′43″~38°14′53″。
横山区不仅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也有悠久的历史。清雍正九年(1731年)置县怀远,民国三年(1914年),为别于安徽怀远,遂依境内横山山脉主峰而名横山县,2016年11月9日,横山撤县设区。横山区是国家能源化工基地以及“西气东输、西煤东运、西电东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悠久的边塞重镇和革命老区。横山区先后获“中国能源百强县”和“全国绿化模范县”。2019年1月9日,凭借陕北说书入选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活动目的
①深入基层,了解国情: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我国偏远地区的发展现状与挑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②走进企业,助力发展:走访当地企业,学习优秀企业文化,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助力地区发展;
③文化调研,学习传承:深入挖掘地方优秀文化,记录文化印记,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④实践锻炼,成长成才:在实践中学习,在挑战中成长,提升自我能力,培养吃苦耐劳与团结协作的革命精神。
三、活动内容
1.党政服务
到横山区的第一天,我们在横山区人民政府进行了“咸阳师范学院赴横山区开展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交流座谈会议”。在横山区共青团周帅书记的介绍下,我们对横山区的基本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交谈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横山区的工作亮点——党群服务中心和横山区青年学子服务总队。青年学子服务总队是为解决高考生针对升学政策的信息闭塞问题,而建立的一个由本地在校大学生组成的服务平台,其目的是引领更多大学生了解家乡、回到家乡、反哺家乡。当天下午,我们参观了横山区党群服务中心,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了解了横山区党建工作的内容、模式、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向。在党群服务中心的努力下,外卖小哥和环卫工人等服务性人员得到了良好的休息环境,同时也为众多的待业人员提供了就业指导。
图一:A 参观党群服务中心 (榆林实践团队通讯员 孟婷 摄)
B 实践团队在政府大楼门前合照 (榆林市横山区团委工作人员 韩秀昆 摄)
C 参加“三下乡”活动交流座谈会 (榆林实践团队通讯员 孟婷 摄)
2.红色旅游
在横山区共青团的安排与当地工作人员的支持下,我们走进了波罗古堡,深入了解红色精神。
俗话说,北京长城是民族的面子,波罗长城是历史的里子。波罗古堡始建于北魏,被誉为“佛掌上的明珠”、“一个来自天国的地方”。堡城东南高,西北低,总面积约20h㎡,设有四门,东门凝紫、南门重光、大西门凤翥、小西门通顺。街道长约500m,建有难问城,三官楼,绿地楼,望胡台和木石牌楼各一个,形成了四楼骑街两排楼的奇丽景观。古堡历来为军事要塞,经历了无数的战火刀兵。最具影响力的是1946年在习仲勋同志组织策划下,陕北保安指挥部副指挥官胡锦铎将军发动的横山起义。古堡文化积淀深厚,在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丰富的边塞军事文化,神秘的宗教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波罗古堡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8.1万余人次。
通过参观波罗古堡,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先辈们艰苦卓绝,勇于奋斗的革命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接续奋斗,将红色精神运用到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乃至以后的工作中,为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二:A 参观学习横山起义纪念馆 (榆林实践团队通讯员 孟婷 摄)
B 横山起义中的枣园重托蜡像 (榆林实践团队通讯员 孟婷 摄)
3.文化产业
为深入了解和体验当地民俗文化,我们走进了横山区档案馆和文化馆。档案馆位于人民府广场东侧,记录了革命时期横山在解放中做出的重要贡献;文化馆位于政府广场西侧,集研究保护、科普教育、传承互动于一体,是综合全面展示横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全貌的重要载体。文化馆五楼是民间文化艺术展示中心,采用主题场景展陈和柜台展陈相结合的方式,分设有曲艺、民歌、腰鼓、剪纸四个展馆,馆内摆放了大量精心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我们在这里可以近距离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三:A 参观横山区档案馆 (榆林实践团队通讯员 孟婷 摄)
B 参观了解横山区文化馆 (榆林实践团队通讯员 孟婷 摄)
① 横山说书
据艺人们口口相传,横山说书起初只是乞丐们沿门讨饭时依照对象,自编自唱说的吉庆话。经过长期实践,不断充实完善,横山说书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体系。在横山说书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以韩起祥为代表的优秀传承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新一代的说书人也愈来愈年轻化,他们的加入为横山说书注入了更多年轻活力。
图4 参观体验横山曲艺 (榆林实践团队通讯员 孟婷 摄)
②陕北民歌——信天游
信天游是主要流传在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上的传统音乐,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早期的陕北民歌流传没有出现文字记载,一直以口头形式来传承,具体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已经无从考证。陕北民歌主要包括信天游、山曲、爬山调、船工号子、大秧歌调、旱船曲、酒曲、二人台、榆林小曲、清涧道情、传统小调及众多风俗歌曲等共两万七千余首。其代表性曲目有《东方红》《兰花花》《三十里铺》《赶牲灵》等。近年来,涌现出了以王二妮为代表的大批传承者,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去。
③横山老腰鼓
横山老腰鼓是陕西省横山区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横山腰鼓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小场腰鼓、四人腰鼓、老腰鼓、新腰鼓四种类型。横山老腰鼓参与过众多的表演,最具代表性的是2019年10月1日晚,来自横山的54名老腰鼓表演队集体亮相天安门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横山老腰鼓多次受邀登上央视大舞台,走进人民大会堂充分展示了独特魅力,被中外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得到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与赞赏。
④剪纸
横山剪纸继承了汉族古老的传统艺术,又吸纳其他剪纸艺术的特点,兼备了我国北方剪纸的粗犷大气、写意豪放和南方剪纸工巧细致、写实秀美的特点,体现出多元文化相交相融的特色。横山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剪纸题材大多来源于生活,诸如牛、马、猪、羊、鸡等家畜家禽,花、虫、鸟、鱼、飞禽走兽,以及人物、民间故事、吉祥物、民俗事项、农耕等。剪纸源于生活,其中的各种图样与原始的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有关,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6 参观了解剪纸工艺及作品 (榆林实践团队通讯员 孟婷 摄)
4.地方农业
横山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广袤的黄土高原孕育了品目繁多的绿色产品,其中尤以羊肉、绿豆、大米、杂粮等特色农产品品质最好、口碑最佳。横山的白绒山羊,长期食用地椒、苜蓿、沙葱、香艾等多种富含微量元素的菊科、豆科、禾本科植物,其肉质细嫩、肥瘦相间、低脂无膻、香味浓郁。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横山羊肉”和“横山大明绿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此外,横山稻田蟹的出现使得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是农业生产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为对横山羊肉有更深的了解,我们走进了羊产业基地,参观了养殖场和文化馆。羊产业大力推动了当地的发展。横山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大力发展羊产业,从子午岭黑山羊到高产优质陕北白绒山羊,从几千年的传统放牧到全面舍饲养羊,从羊产业作为副业到区域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从建国初期的4.4万余只羊子到2022年底的280.2万只。截止2023年底,全区羊子饲养量291.31万只,存栏146万只,出栏145.31万只,建成存栏2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家庭牧场)651家,全区养殖户达26863户,生产羊肉21795吨,生产羊绒毛1336吨,羊皮116万张,实现羊产业全产业链产值38.04亿元。 横山羊产业链的形成,致富群众,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乡村振兴。
图7:A 养殖基地无人机航拍影像 (榆林实践团队指导教师 杨军军 摄)
B 养殖环境 (榆林实践团队通讯员 孟婷 摄)
C 参观横山区羊文化馆 (榆林实践团队通讯员 孟婷 摄)
D 欣赏作为羊饲料的植物标本 (榆林实践团队通讯员 孟婷 摄)
5.能化产业
石油和煤炭是榆林的主要能源。在当地团委的安排下,我们参观了陕西榆林能源集团横山煤电有限公司和延长油田横山采油厂。
陕西榆林能源集团横山煤电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10月15日。经营范围包括火力发电厂的建设及运营;从事煤炭资源及其系列产品的经营;电力及其配套工程的建设、经营管理;粉煤灰的综合利用;配套储煤设施的建设、经营管理;自营铁路的建设和经营;能源技术开发;销售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建材;热力供应;设备加工、维修;自来水生产和供应;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
榆能集团矿区面积约为28.5平方公里,目前已建设了矿井、选煤厂、火电厂等生产设施。年产煤量约为600万吨截止2022年6月底,累计产生粉煤灰、炉渣和脱硫石膏分别为164.40万吨、18.58万吨和129.77万吨。
在集团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该公司的工作场地,工作设备,文化馆,体育中心等地,了解了他们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让我们看到了科技推动下能源产业的新发展。
图 8:A 榆能煤电集团厂区 (榆林实践团队指导教师 杨军军 摄)
B 参观榆能煤电集团文化馆(榆林实践团队通讯员 孟婷 摄)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横山采油厂于2006年05月11日成立。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及油气共生或钻遇的其他矿藏的开采、销售;油气田勘探、开发配套的钢材、设备、材料的销售及对外工程承包;机械制造、安装、销售;油气田勘察、设计、技术开发与应用、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
截至2021年底,提高采收率由11%提升至36.2%,按照注水受益前日产油稳定不递减,对比计算注水后增油103.9万吨,累计增加产值20.7亿元;按照注水受益前日产油递减规律对比计算注水后已累计增油173.9万吨,累计增加产值34.7亿元。
图九:A 参观企业文化馆 (榆林实践团队通讯员 孟婷 摄)
B 了解企业发展历 (榆林实践团队通讯员 孟婷 摄)
四、活动收获与感悟
在对榆林横山区进行深入调研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也产生了许多深刻的感悟。
横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以及广袤的土地和多样的生态环境。这使我深刻认识到资源是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横山区正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的能源产业,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等新兴产业。这让我明白,一个地区要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调研中,我深切感受到横山区在民生改善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些变化让我们体会到,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只有不断关注民生,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横山区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横山老腰鼓、陕北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调研过程中,我看到了当地政府和民众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文化创新的途径,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这使我认识到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灵魂,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增强地区的文化自信,还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不仅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更在思想上有了深刻的转变。我们学会了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使得思考问题更加全面和深入。同时,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关注榆林横山区的发展,将调研中所学所悟运用到实际中,为推动地区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相信,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不断创新和进取,榆林横山区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
五、结语:
调研至此,我们对榆林横山区的认识得以深化。横山区的发展是一部正在书写的巨著,有成就的章节,也有待完善的段落。未来,我们将持续关注横山区的发展动态,期待它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凭借自身的优势和不懈的努力,绘就一幅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美好的宏伟画卷。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
2024年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志愿者们积极投身三下乡活动,走进了西安周至县的村委会,展开了一次深入的参观与调研。 在周至县村委会,热情的工作人员首先对志愿者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志愿者们在村委会负责人的引领下,详细了解了村委会的日
2024年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暑期调研团队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推广普通话,展现当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寓教于乐,推广普通话 7月12日上午十点整,参与“三下乡”的暑期调研团队已经到达周至县
2024年7月12日,晨曦微露,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三下乡志愿者们满怀激情,集结完毕,向着乡村的广袤土地进发。他们带着青春的活力与奉献的热情,准备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书写属于他们的劳动篇章。 辛勤耕耘,体验劳作之艰辛 。 到达目的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