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相关精神,切身感受新时代以来农村在建筑设施,人文建设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学习乡村振兴的典型模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和美乡村调研团”于2024年8月奔赴位于杨陵区的王上村,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的走访调研和参观学习活动。
调研团于8月9日正式抵达王上村,并分为建筑、人文、生态三组进行详细的入户调研。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不仅解答了老年人关于手机的疑问,与此同时还进行了道德模范宣讲与生态知识的普及,旨在提升村民们的道德素养和环保意识。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王上村的居民房屋建设规范,给调研团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村民们自豪地表示:“村里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修建二楼了。”这也反映了村庄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子里的设施也相当齐全,每家每户门前都配备了大垃圾桶,这一小小的改变却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据了解原来村子里的垃圾都是倒在一个壕沟里,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夏季时臭味弥漫。如今,每家每户门前都有垃圾桶,并且能够按时清理,村子里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村内道路干净整洁,基础设施得到妥善维护,专人负责清洁工作,既创造了就业岗位,也保持了村庄的整洁。村民们对于调研团队的到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耐心,积极分享村庄变迁的故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厕所革命”在这里取地了显著成效,曾经的旱厕已全部升级为冲水式厕所,这一改变获得了村民的广泛赞誉。
8月10日上午,调研团在村委会的支持下,举办了一场意义深远的生态画涂鸦活动。本次涂鸦活动的特别之处在于涂鸦的纸张是环保材料的小书包。首先几位团队成员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生动形象的向孩子们介绍了生态的基本知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随后引导孩子们发挥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共同完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态画作。此次生态画涂鸦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对生态环境有了更为直观而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们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责任感。通过艺术的形式,生态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悄播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种子将发芽成长,成为守护地球家园的绿色力量。
下午,调研团去参观了充满特色的隋文化科举馆、教育基地,在这里对农业发展史,党史进行深入学习。也参观了村委会的“三面墙”——读书墙、笑容墙、荣誉墙。读书墙展现了村民们热爱学习、追求知识的精神风貌;笑容墙上挂满了村民们开心的笑容照片,传递着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荣誉墙上则陈列着村民们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荣誉和成就,见证了他们辛勤付出、不懈奋斗的历程。接着调研团成员对王上村的村干部进行了简单的访谈,对村子的大致情况有所了解和学习。调研的最后,团队参观了隋文帝的泰陵,历史的厚重感在这里触手可及,这次参观让团队成员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隋朝历史和文化。
经过几天紧密的调研与参观,每位队员都被王上村深深吸引,这里的街道整洁、乡亲热情、文化氛围浓厚、设施现代化,村干部的认真负责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王上村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农村的新面貌,是“和美乡村”的生动写照。此次的调研活动,不仅为调研团成员提供了宝贵的实地学习机会,也成为了一段探索和记录乡村振兴实践经验的宝贵旅程。未来,调研团成员将继续沿着乡村振兴的步伐,深化对和美乡村建设过程的研究与理解,持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薪火赓续,学子归巢话成长。2025年1月20日,寒假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三位学子——吕伟、王昊和汤浩,回到母校——湖北省武穴中学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宣讲活动,向在校的高中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大学经验和成长故事。通过这次活动,他们不仅为学弟学妹们传
陕西宝鸡讯(通讯员 王彧冉) 2025年3月2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宝鸡市垃圾填埋场生态环境改造研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团队,赴宝鸡市硖石镇长寿沟垃圾填埋场开展调研。通过访谈镇政府工作人员、走访周边村民,团队聚焦封场后生态修复的基层实
长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盘活文化资源 壮大集体经济”团队赴渭南市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开展实践调研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