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寻革命先辈的足迹,挖掘大量优秀红色文化资源,2024年7月,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点亮八皖"团队志愿者前往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进行调研。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开始了史无前例的长征。其中,千里跃进大别山是长征过程中的一次重要转移,红军战士们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跨越崇山峻岭,历经千难万险,最终成功实现了战略转移,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而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不仅保存了刘邓大军在临泉县休整时的故居,还展有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文献与实物。
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位于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韦寨镇,于2013年6月由临泉县投资兴建,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布展,于2015年8月30日正式建成开馆。
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日上午8:00至11:30,下午2:30至6:00,并对公众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展厅面积1000平方米,分为转折前夜、千里跃进、挥师临泉、精神永驻四个部分。走过蜿蜒曲折的展厅,观看图片、文献、雕塑,从开始到结束的路程犹如穿越时空的隧道,见证着历史的变迁。纪念馆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照片、实物和多媒体互动展示,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深远影响。展览的亮点之一是一幅长达数十米的巨幅画卷,详细描绘了红军长征路线图,以及在大别山区的重要战役和事件。画卷旁,还有一系列雕塑作品,真实生动再现了红军战士们作战时的场景,展现出红军战士的英勇形象。
除了各个展厅所展示的资料、物品、图片外,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的大厅内还陈列了手雷、手枪和日本军刀等作战武器。在纪念馆外,还展示了95型中式坦克和展现指挥作战场景的大型雕塑。纪念馆展厅的不远处便是刘邓大军淮西指挥部旧址。旧址内部陈旧古朴,承载了岁月的家具展现着历史的厚重感。
纪念馆的建筑设计同样引人注目,它的外观融合了现代与传统元素,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建筑的屋顶采用了传统的青瓦,墙面则使用了现代化的玻璃材料,既展现了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气息。
纪念馆的建立和展览的推出,不仅是对历史的一次深刻回顾,也是对当代人的一种精神启迪。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么艰难的挑战,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同时,这也是对年轻一代的一种教育,让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将继续承担着教育和传承的使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不仅仅是一处旅游景点,更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从中获得知识和力量。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
2024年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志愿者们积极投身三下乡活动,走进了西安周至县的村委会,展开了一次深入的参观与调研。 在周至县村委会,热情的工作人员首先对志愿者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志愿者们在村委会负责人的引领下,详细了解了村委会的日
2024年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暑期调研团队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推广普通话,展现当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寓教于乐,推广普通话 7月12日上午十点整,参与“三下乡”的暑期调研团队已经到达周至县
2024年7月12日,晨曦微露,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三下乡志愿者们满怀激情,集结完毕,向着乡村的广袤土地进发。他们带着青春的活力与奉献的热情,准备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书写属于他们的劳动篇章。 辛勤耕耘,体验劳作之艰辛 。 到达目的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