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灾害的成因、演化和防治措施,长安大学赴黄河流域“黄河科考,强国有我”暑期社会实践队中游队于2024年8月7日上午从甘肃庆阳出发,前往科考第二站甘肃兰州。当日下午,实践队在朱武、马鹏辉、宋闯、康孝森、王晨和杜源等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兰州市城关区老狼沟进行实地考察。
老狼沟地处兰州市城关区南侧,黄土丘陵地貌典型,是黄土山城区黄土灾害的典型代表区域。实践队成员在老师的带领下,沿着山坡徒步考察,并对老狼沟的黄土剖面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期间,长安大学地测学院马鹏辉教授就黄土山城区黄土灾害链类型、模式、形成演化及监测预警进行了详细介绍,并结合老狼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图为老狼沟实地景观。 闻繁 摄
图为实践队在老狼沟进行徒步考察。 丁光盛 摄
“黄土山城区黄土灾害链类型主要分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沉降四类,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马鹏辉教授说道,“我们通过对黄土剖面的观察,可以了解到黄土的结构、厚度、物质组成等信息,并由此推断出黄土灾害的发生原因和演化过程。”
实践队成员认真听取了马鹏辉教授的讲解,并结合自身所学知识积极提问,深入思考。通过此次考察,他们对黄土山城区黄土灾害的形成演化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黄土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黄土灾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科考队通过实地考察,结合地质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对黄土灾害的成因进行了全面分析。他们发现,除了自然因素如降雨、地震等,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也是导致黄土灾害的重要原因。
图为马鹏辉教授为实践队讲解山城区黄土灾害链的形成与演化。丁光盛 摄
黄土山城区由于特殊的黄土地质结构,导致地质灾害易发频发。这些灾害包括滑坡、崩塌等,通过与当地居民交流,实践队成员了解到,黄土地质灾害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安全构成威胁。例如,强降雨结束后,饱和的土体可能发生突发滑坡等灾害,这需要居民保持高度警惕性。此外,随着极端气候的频繁出现,黄土地区地质灾害的频率和强度逐年升高,这进一步加剧了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当地进行村民交流。通讯员 莫晓明 摄
图为实践队在老狼沟的合影。通讯员 丁光盛 摄
长安大学黄河科考中游队此次兰州之行,对黄土山城区黄土灾害链的类型、模式、形成演化及监测预警进行了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下一站,实践队将前往陕西榆林市开展下一步调研活动,深入了解人类营力改造区黄土灾害链类型、模式、形成演化及监测预警,并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重大灾害预警提供有力支持。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
2025年7月15日至18日,由邢台市公益服务协会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暖乡筑梦团”成员参与的“强国有我 红色少年”公益夏令营,在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及周边区域成功举行。本次活动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随着《“十四五”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 “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促进非遗与产业融合” 政策的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成为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人文学院赴渭南市非遗时辰包子调研队前往
2025年7月20日至8月4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沃野青锋—植保学院赴陕渝鲁实践调研团”六名学子赴陕西省礼泉县、重庆市梁平区和山东省烟台市等地,开展了为期16天的特色农业升级与乡村活力解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特色农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