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离开熟悉的家乡,跟随子女或其他亲属迁往城市生活,成为随迁老人群体。这一群体面临着语言沟通障碍、文化差异、社交圈子缩小等多重挑战,其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西安交通大学交心行迹——爱驻夕阳社会实践队走访了全国各地多个社区、公园和养老院,与随迁老人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老人们敞开心扉,纷纷打开了话匣子,面带笑意地分享他们在新环境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也表达了内心的困惑与希望。通过这些交流,我们深刻体会到了随迁老人群体在适应新生活过程中所经历的喜怒哀乐。
图一:爱驻夕阳实践队成员与访谈对象的合影
团队成员杨坤鹏在走访中发现,绝大多数的老人随迁的目的是为了照顾晚辈,在随迁之后,需要承担接送晚辈上下学,为家里人做饭等工作。70岁的杨女士就这一问题的典型代表,她和丈夫从农村搬到城市,与儿子一家团聚。虽然刚开始适应城市生活有些不习惯,但是她很快就融入了新的生活节奏。每天清晨,她都会准时穿上那件深受喜爱的围裙,为家里的两个孙子准备早餐,并送他们到附近的小学。
杨奶奶笑着说:“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能为孙子们做些事情,感觉自己依旧有用武之地。”她认为,随迁到城市后,虽然不能像年轻时那样干农活了,但是能在家庭中继续发挥余热,为子女和孙子们尽一份力,让她觉得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刘爷爷的大儿子在外地工作,他随着小儿子和孙女一起搬到了这个城市。由于早年入伍的经历,刘爷爷很快适应了城市的生活节奏,并且还承担了孙女的日常起居以及上学接送工作。为了不给子女们添加负担,刘爷爷现在还经常兼职挣些生活费。他感慨地说:“现在国家和党的政策好,看病用医保能报销大半,自己有手有脚能养活自己,在城市里不用子女担心。”
随迁老人们在为家庭出一份力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他们需要面对医疗保障、长期护理和养老服务的不足,这进一步加大了他们生活的压力和负担。许多老人因为离开熟悉的社区和乡土文化,感到孤独和失落,缺乏生活中的归属感和社会支持。
图二:爱驻夕阳实践队成员正在对随迁老人进行问卷调查
经过调查,爱驻夕阳实践队发现,相比起物质需求,随迁老人更需要在精神和心理方面获得呵护,在社会交往中体现个人价值。老人迁入新城市之后,原有多年积累的社会资源和人际网络被割裂,在新环境中缺少融入渠道。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身心能否尽快适应陌生环境。以下三大问题成为随迁老人内心的揪心之处:
1.家庭关系是道坎:从农村老家来到大城市,随迁老人与在城市生活多年的子女及子女配偶之间的观念并不一致,这导致家庭关系成了一道坎。
2.融入社区比较难:随迁老人由于生活背景不同,有时很难融入新的社区生活模式,与本地老人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也有较多差异,被本地老人所接纳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3.精神赡养需要子女出力:与物质层面相比,随迁老年人的精神层面压力难以被查觉,子女不经意间的表情与话语总是牵动着老人们的内心,影响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当我看到那些随迁老人真诚的面庞时,我才真正明白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含义,他们用爱温暖着下一代,我们应当送上关怀,让爱不再徘徊,”团队成员范凯妮如是说到。针对本次调研的结果,爱驻夕阳实践队成员进行了讨论和分享,他们认为虽然随迁老人问题任重而道远,但仍有许多现实性和可操性措施。
图三:爱驻夕阳实践队成员正在与老人谈心
首先,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是十分必要的,家庭成员应当尊重随迁老人的意见和需求,使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尊敬,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自信和自我认同感。其次,社区工作人员在推进随迁老人相关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定期走访随迁老人、积极举办群体性社区活动等方式,让老人们感到温暖,让社区真正成为他们的家。此外,家庭支持计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到随迁老人,倡导子女关注随迁老人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为老人更好地处理迁移带来的心理压力提供支持,让老人的生活更轻松愉悦、松弛包容。最后,社企合作并为随迁老人提供老年友好工作岗位也是值得关注的,老年友好工作岗位能为老人搭建起一个集对话沟通、付出反馈于一体的小圈子,老人们在这个小圈子中创造并收获,积累信心与归属感,逐渐真正融入迁入地。
“情系桑榆晚,爱驻夕阳红”,在为期将近一个月的实践调研过程中,爱驻夕阳实践队的成员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随迁老人的生活现状与心理诉求,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随迁老人们正在面对的困难与挑战。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作为当今社会的青年一代,他们有责任有义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随迁老人们如何更好地生活”这一问题提交更加满意的答卷。
实践仍在继续,爱驻夕阳实践队的成员们坚信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未来,他们将继续深化调研,通过调研报告等形式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关爱随迁老人的行动中,以调研报告为指引,立足现实,发现问题,从小做起,凝水成流,以实际行动为随迁老人们带来更多温暖与帮助,让迁往幸福的路上晚霞更明媚、夕阳更醉人!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
2024年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志愿者们积极投身三下乡活动,走进了西安周至县的村委会,展开了一次深入的参观与调研。 在周至县村委会,热情的工作人员首先对志愿者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志愿者们在村委会负责人的引领下,详细了解了村委会的日
2024年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暑期调研团队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推广普通话,展现当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寓教于乐,推广普通话 7月12日上午十点整,参与“三下乡”的暑期调研团队已经到达周至县
2024年7月12日,晨曦微露,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三下乡志愿者们满怀激情,集结完毕,向着乡村的广袤土地进发。他们带着青春的活力与奉献的热情,准备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书写属于他们的劳动篇章。 辛勤耕耘,体验劳作之艰辛 。 到达目的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