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刻理解“两个结合”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大意义,西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新时代中国传统壁画“活化与传承”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16日下午前往山西太原晋祠,展开文化探索之旅。队员们通过实地探访和写生,深入研究晋祠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与艺术美学,挖掘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深层价值与生命力,以创新的方式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背景下重焕光彩,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晋祠志》中写道:“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晋祠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之一,其古建筑群以其精湛的工艺、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遐迩。抵达晋祠后,通过对其建造背景、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队员们对这座中华民族的瑰宝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过程中,队员们被圣母殿内精美的宋代彩塑和壁画深深吸引,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展示了高超的技艺,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与文化风尚。大家惊叹于晋祠巧妙融合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对其中蕴含的儒家文化、道教思想和民间信仰深感敬佩。队员们纷纷表示,将把在晋祠的所见所感融入到今后的学习和创作中,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背景下绽放更加灿烂的光芒。
图为实践队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进行参观
除了参观学习,实践队员们还在晋祠进行了实地写生,以画笔为媒,记录历史,传承文化。队员们分为多个小组,深入晋祠的各个角落,从圣母殿的巍峨壮丽到鱼沼飞的灵动秀美,从难老泉的清澈见底到周柏唐槐的千年沧桑,每一处都成为了画笔下生动的素材。队员们用专业的绘画技巧和满腔的热情,将晋祠古建筑的每一个细节精准地呈现在画布之上,捕捉那份跨越千年的历史韵味与匠人精神。一幅幅充满生命力的晋祠写生作品不仅是对晋祠美景的再现,更是西北工业大学学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与尊重的生动体现。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晋祠写生
探访三晋之源,领略晋祠之美。晋祠的探访不仅是一次对古代建筑艺术的致敬,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深度挖掘。队员们在晋祠的每一砖每一瓦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同时也思考着如何让这份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使其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永续。此次晋祠之行,不仅丰富了队员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激发了他们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决心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与传承,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西工大学子的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在晋祠前的合影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
2025年7月15日至18日,由邢台市公益服务协会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暖乡筑梦团”成员参与的“强国有我 红色少年”公益夏令营,在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及周边区域成功举行。本次活动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随着《“十四五”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 “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促进非遗与产业融合” 政策的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成为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人文学院赴渭南市非遗时辰包子调研队前往
2025年7月20日至8月4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沃野青锋—植保学院赴陕渝鲁实践调研团”六名学子赴陕西省礼泉县、重庆市梁平区和山东省烟台市等地,开展了为期16天的特色农业升级与乡村活力解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特色农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