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了解乡村非遗文化的现代转型和文旅产业的有效结合,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7月20日,信息学院“赓续文脉 薪火相传”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深入了解关中乡村振兴路上的领头羊。
探访袁家村:感悟乡村振兴与创业精神
到达袁家村,实践团首先参观了村史馆,袁家村村史馆共分为历史篇、创业篇、成就篇和荣誉篇四部分,以图文形式回顾了袁家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展现了袁家村历经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个发展阶段,通过艰苦创业拔穷根、兴办企业奔小康、乡村旅游促跨越“三步走”规划,最终实现乡村共同致富和全面振兴的奋斗历程。一张张陈列的照片、一面面锦旗无不向人们诉说着袁家村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创业史,令人真切的感受到袁家村村民勤劳勇敢的作风和淳厚朴实的民风。在这里,实践团成员深受启发,被袁家村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点燃了成员们的家国情怀与担当。“青蓝萦语”西柏坡精神宣讲团成员许淋皓在此做了《红色西柏坡 多彩西柏坡》的宣传推荐活动,讲述西柏坡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发展变化,诚邀更多游客打卡西柏坡。
调研袁家村:体会非遗融合与创新精神
在袁家村的实地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见证了袁家村通过将非遗文化与乡村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出了独特的乡村振兴模式。“关中民俗第一村”的品牌定位正是源自当地土生土长的传统关中民俗,在袁家村,人们可以近距离接触到皮影戏、年画、剪纸、织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营造的传统古朴的氛围极大满足乡村旅游者内心深处对“乡土乡风解乡愁、美味美景养身心”的现实需要和潜在需求。这种模式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还为村民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空间。同时,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也提升了乡村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了村民们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村民们对于自己能够成为文化传承者感到自豪,这种自豪感反过来又增强了他们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决心。此外,实践团成员还观察到,袁家村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与现代元素的结合,如将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符合现代消费者口味的新产品。这种融合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让袁家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通过本次调研学习,实践团成员不仅对袁家村的乡村振兴模式有了全面的认识,也对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相结合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下一步,实践团将把社会调研与专业研究相结合,保护非遗文化,学习乡村振兴的优秀发展模式,推进实践所学转化为成果,提升专业素养,扩展知识储备,为建设美丽家乡做贡献。
2025年7月15日至18日,由邢台市公益服务协会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暖乡筑梦团”成员参与的“强国有我 红色少年”公益夏令营,在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及周边区域成功举行。本次活动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随着《“十四五”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 “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促进非遗与产业融合” 政策的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成为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人文学院赴渭南市非遗时辰包子调研队前往
2025年7月20日至8月4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沃野青锋—植保学院赴陕渝鲁实践调研团”六名学子赴陕西省礼泉县、重庆市梁平区和山东省烟台市等地,开展了为期16天的特色农业升级与乡村活力解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特色农业基地,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赴阆中市社会实践队来到了 素有 “阆苑仙境” 美誉的四川省阆中市 ,深入调研生产“阆苑三绝”的三家企业,旨在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现状,同时希望凭借调研团的力量,为扩大企业影响力、助力当地经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非遗传千载,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控学院 学 生以 代码 之 力破解物流痛点 2025年8月1日至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邮政中心局调查研究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西安市灞桥区中国邮政公司中心局,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8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