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程筹备:心系乡村,梦启焦六
近日,全国农科学子联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焦六村”示范村实践小队,踏上了前往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青化镇焦六村的征途。此行旨在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学农青年的号召,深度探索焦六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建设路径,汲取农村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智慧,秉承“解民生之困、治学问之道、练实践之能”的宗旨,将二十大精神与爱农助农情怀深植于心,共促新时代乡村的全面振兴。
初识焦六:村情民生,温暖如风
7月15日,实践小队队长陈鸿鹏与小队成员赵梓涵先行一步,与焦六村村支书取得联系,并顺利获得村委会的大力支持。次日,基于实地考察结果,小队精心策划了详尽的调研方案。8月1日,全体成员满怀期待抵达焦六村,与村委会成员亲切会面。特别是与妇联主任杜小梅的深入交流,让小队成员对焦六村的基本概况、农业机械化进程、丰富的村民文化生活以及周礼文化园、孝文化广场等文化地标有了初步而全面的认识。通过邀请杜主任和驻村村委会工作人员王晓静填写问卷,小队进一步掌握了焦六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关键信息。
队长陈鸿鹏与村妇联主任杜小梅进行座谈
文化探寻:历史足迹,文明之光
在杜主任的陪同下,实践小队走进了焦六村村史馆,以文物为载体,跨越时空界限,切身体会焦六村从过去到现在的沧桑巨变。村史馆的每一幅图片、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焦六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实践小队仔细观察着每一件古物,其中一件如同小型木凳的古物吸引了小队成员的目光。经杜主任介绍,这件木器是由木屐演变而来的一种雨具,从前的焦六村雨天多泥泞,人们通过穿厚底木鞋避免雨水湿鞋,如今焦六村道路硬化全覆盖,出行十分方便。焦六村乡贤理事会每年评选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崇新尚德等“十类示范户”10户进行大会表彰,他们向村民宣传周礼优秀文化,引导村民争当新乡贤、好村民。据杜主任透露,现今村中男女相看都将男女家里是否评为示范户作为重要的相看条件。午餐时,小队成员亲身体验了幸福院一餐,品尝了以“薄筋光、酸辣香”为特色的岐山臊子面。幸福院不仅是高龄村民的温馨家园,为其提供色香俱全的实惠餐饮,更是乡村和谐社会的缩影,彰示着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人文关怀。
焦六村村史馆收录报纸
感知民生:深入基层,走访调研
8月2日起,实践小队深入街坊民巷,走进焦六村群众心里,与焦六村村民面对面交流。他们不仅向村民宣讲二十大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村民发放自印宣传扇,还细致询问村民对乡村文化的理解、生活现状的满意度及未来期望。走访中,实践小队偶然邂逅1962届校友付旭林,共同交流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付校友嘱托实践小队成员要牢记“两个维护”,牢记强农兴农使命,赞扬了西农学子“敢于自找苦吃”的精神和勇气,鼓励其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具体落实建言献策。无论是周礼文化园的庄重,孝文化广场的和谐,还是街坊民巷的烟火气,都让小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焦六村在聚焦民生、弘扬文明方面的不懈努力与显著成效。夜晚,周礼文化园广场人头攒动,男女老少聚集后进行夜间娱乐活动。小队成员赵梓涵热衷于街舞,积极融入当地文娱特色活动,与村民在广场伴随音乐舞动,打造出一个将现代舞蹈与传统健身操的交织融合的舞台。
小队成员赵梓涵、张祥臻对村民调研
实践小队与付旭林校友进行交谈
田间地头:实地调研,步入农田
随着调研活动的持续深入,小队成员穿梭于焦六村的各个角落,从玉米田地垠到西瓜大棚,从小麦秸秆地到砂石田间道路,每一处土地展现着焦六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为了解决秸秆焚烧所带来的环境等系列问题,焦六村村委会充分利用支部大会、微信群、进田间等各种渠道,进一步加强对秸秆禁烧的重要意义进行再学习再宣传;张贴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发放禁烧传单等有效宣传手段,科普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形成浓厚的宣传氛围。在巡查中,对违法焚烧秸秆的农户予以劝导阻止,鼓励农民学习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重点推广秸秆堆腐还田、覆盖还田、粉碎还田等科学综合处理方法。组织人员到田间收集秸秆枯木,统一装运,集中处理,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取得环境保护和农业持续发展。
调研过程中,实践小队成员发现沿途种植西农226玉米。经了解得知,西农226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专家王辉团队,利用“陕麦94”和“西农822”两个亲本组配杂交组合,经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抗寒耐旱、抗纹枯病、抗茎基腐病、矮秆抗倒、大穗大粒、高产优质等特点,实现了高产与优质,多抗与广适的完美结合。该品种在河南、陕西等地广泛推广,提高玉米产量,为乡村振兴提供有限技术支撑。
实践小队田间调查
致力乡村振兴,青年挺膺前行
此次焦六村之行,对于实践小队而言,不仅是一次对乡村现状的深入调研,更是一次深入了解乡村振兴发展具体落实方式的机会。农科学子们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发扬爱农助农精神,将所学知识与乡村实际紧密结合,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焦六村的故事,是乡村振兴实现过程中的一个缩影,更是新时代中国农村发展的生动写照。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定能变为美好现实。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
2024年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志愿者们积极投身三下乡活动,走进了西安周至县的村委会,展开了一次深入的参观与调研。 在周至县村委会,热情的工作人员首先对志愿者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志愿者们在村委会负责人的引领下,详细了解了村委会的日
2024年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暑期调研团队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推广普通话,展现当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寓教于乐,推广普通话 7月12日上午十点整,参与“三下乡”的暑期调研团队已经到达周至县
2024年7月12日,晨曦微露,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三下乡志愿者们满怀激情,集结完毕,向着乡村的广袤土地进发。他们带着青春的活力与奉献的热情,准备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书写属于他们的劳动篇章。 辛勤耕耘,体验劳作之艰辛 。 到达目的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