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高一丹 潘雨霏)为深刻洞察秦腔文化的传承现状与挑战,探索新媒体背景下秦腔文化的破圈路径,西安交通大学“黄土之声”实践团于7月中旬前往陕西省宝鸡市进行了调研,致力于为新媒体下秦腔文化的传承及发展贡献青春之力。
参观学习:了解秦腔传承历史
7月17日上午,团队成员前往宝鸡秦腔博物馆参观学习。宝鸡秦腔博物馆于2024年2月正式开放,已成为保护、发展、弘扬和传承西府秦腔文化的新名片。通过服饰配饰等实物展出、图文介绍、多媒体交互等形式,成员系统学习了秦腔的起源、发展、传承与振兴,领略了其声腔与表演特色,体会到了秦腔文化的独特魅力。
团队成员参观宝鸡秦腔博物馆
访谈交流:走近秦腔发展现状
为探究秦腔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承状况及其所遇机遇与挑战,团队成员聚焦于剧团的新媒体技术应用与宣传、创收、传承之间的关联,分别前往秦腔起源地凤翔岐山两地剧团开展实地调研,并与剧团负责人进行了深度访谈。
首站,团队造访了宝鸡市凤翔区人民剧团,并对团长王新让先生进行了采访。据王团长介绍,凤翔区人民剧团成立于1934年,历史悠久,近年来在维稳运营的基础上,正积极推广秦腔文化,如开展沉浸式戏服体验活动以吸引年轻人关注,打破听众老龄化的现状;又如常态化开展戏曲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活动,以拓宽秦腔的受众基础。目前剧团演出场场爆满。但与此同时,剧团发展也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演员和编剧人才的匮乏。这一困境既源自秦腔专业人才总量的缩减,又因基层剧团向企业化转型后,人才招募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二则体现在新媒体应用的不足上。凤翔区人民剧团至今尚未开设官方新媒体账号,这无疑成为了剧团在宣传推广方面的一大短板,也正是剧团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团队成员参观凤翔区人民剧团
随后,实践团成员前往秦腔另一发源地宝鸡市岐山县剧团进行调研,采访了剧团负责人徐主任。岐山县剧团创建于1951年,隶属岐山县文旅局,在西府乃至关中地区颇有影响力。相较凤翔区人民剧团,岐山县剧团在新媒体应用上更为活跃。剧团于2024年1月开设了名为“岐山县剧团”的官方微信视频号及抖音账号,全网粉丝数突破一万。据徐主任介绍,剧团的每一次演出均会在上述新媒体平台进行直播,既拓宽了市场,提升了知名度;也激励演员提升演出质量。未来剧团也计划继续利用新媒体宣传,与文旅结合开展演出,以扩大秦腔艺术影响,推动其传承。
此外,两地剧团均提及了陕西省推出的省级平台“秦岭视云”APP。通过该平台直播“惠民演出”,既便利了观众,也惠及了剧团发展。
问卷调研:寻秦腔传承方法
为分析不同群体对秦腔文化的认知和参与度,评估新媒体对秦腔文化传承和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实践队设计了涵盖基本信息、新媒体背景下秦腔传承现状与发展前景三大部分内容的调查问卷,线上线下同步发布,以获取更为全面的调研结果。
调研发现,宝鸡市区民众虽普遍知晓秦腔但了解不深,外地人更表示“听不懂”。而在秦腔发源地凤翔区、岐山县,民众了解度更高,观看频率也更高。这表明地区因素显著影响秦腔文化的认知度,其传播与影响力受区域和语言限制,尚未成为大众普遍娱乐方式。综合调查结果发现,将秦腔与游戏结合、利用直播和短视频宣传、进行趣味性二次创作能够有效提升关注,受访者倾向于在抖音、快手、小红书和B站等短视频与综合化社交平台浏览秦腔相关内容。因此,预期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秦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
2024年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志愿者们积极投身三下乡活动,走进了西安周至县的村委会,展开了一次深入的参观与调研。 在周至县村委会,热情的工作人员首先对志愿者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志愿者们在村委会负责人的引领下,详细了解了村委会的日
2024年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暑期调研团队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推广普通话,展现当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寓教于乐,推广普通话 7月12日上午十点整,参与“三下乡”的暑期调研团队已经到达周至县
2024年7月12日,晨曦微露,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三下乡志愿者们满怀激情,集结完毕,向着乡村的广袤土地进发。他们带着青春的活力与奉献的热情,准备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书写属于他们的劳动篇章。 辛勤耕耘,体验劳作之艰辛 。 到达目的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