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积极响应并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这一宏伟目标所赋予的时代任务,了解我国源网荷储新能源发电发展现状,同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实践学习和社会服务能力,深化对国情的理解。“源网荷储一体,助力乡村振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科学院赴西北典型地区调查研究太阳能利用情况暑期社会实践团于8月4日赴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新城街道办能源大厦、麻洞川镇十万干瓦农光互补项目所在地以及陕西延安有标新能源有限公司进行社会实践调研。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听工作人员讲解
在陕西延安有标新能源有限公司调研期间,实践团成员在与风电厂站负责人李雄宽的交流中,深刻感受到有标新能源公司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坚定决心与实际行动。李雄宽详细介绍到,延安市有标新能源公司始终将技术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特别是在优化现有发电技术以降低碳排放方面,公司不仅投入大量资源对现有风电设施进行升级改造,还积极探索更加环保高效的发电模式,力求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在响应国家节能降碳政策方面做到了优化现有发电技术以降低碳排放,在新能源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占比达5%,继续将向10%的目标稳定提升。由于抽蓄投入大,能量转换效率低,储能技术瓶颈将是当前新能源领域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公司将加速推进智能化运维系统的建设与应用,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风电设施的远程监控、智能诊断与自动维护,大幅提升运维效率和可靠性,降低人力成本。未来几年内将增加新能源驭风行动项目为偏远乡村带去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助力乡村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听发电技术优化讲解
实践团队前往延安市安塞区陕煤高桥镇参观调研十万千瓦农光互补大型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总建设面积约6505亩,安装容量为240MWp,额定容量达到200MW 。通过调研了解到,该项目采用“全额上网”的运营模式,分块发电、集中并网方案。同时采用项目光伏板下种植农作物的农光互补模式,实现土地的立体化利用。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听光伏发电项目讲解
“企业+科研+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依托科技,引入科研力量,针对药材种植中的问题进行研究,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特别是病虫害问题,使药材生产与科技紧密结合,对提高当地居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促进周边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楼前合影
通过此次实地社会实践调研,实践团成员认识到新能源发电设施的构造和原理,切实体验到新能源发电的可持续性以及环保性。麻洞川镇的十万千瓦农光互补项目的环保与节能效益以及其对社会经济和乡村振兴的推动效果,也使实践团成员们对新能源助力乡村振兴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
2024年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志愿者们积极投身三下乡活动,走进了西安周至县的村委会,展开了一次深入的参观与调研。 在周至县村委会,热情的工作人员首先对志愿者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志愿者们在村委会负责人的引领下,详细了解了村委会的日
2024年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暑期调研团队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推广普通话,展现当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寓教于乐,推广普通话 7月12日上午十点整,参与“三下乡”的暑期调研团队已经到达周至县
2024年7月12日,晨曦微露,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三下乡志愿者们满怀激情,集结完毕,向着乡村的广袤土地进发。他们带着青春的活力与奉献的热情,准备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书写属于他们的劳动篇章。 辛勤耕耘,体验劳作之艰辛 。 到达目的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