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讲的好不好,学生爱不爱听,重要的在于课程本身是否具有亲和力、感染力。近年来,学校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挖掘校史校情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创新思政课的形式和载体,厚植思政课的红色基因,彰显思政课的校本底色,探索实现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双向奔赴”,在接地气冒热气中让思政课成为有温度的课程,有浓度的课程,不断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受教”到教“授” 角色转换提升课程参与感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形式单一,容易让学生感到疲惫乏味,这也是抬头率不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激发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课堂“受教者”学的角色中转换出来,走上讲台,成为承担课堂教学任务,传道受业的“师者”,探索实现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奔赴”,“党史+校史”赋能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基于这种简单的“受”与“授”的转换,不但提升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自主学习的内生动力,推动“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环节的重设,创新了课堂教学组织模式,让课堂“活”了起来。李玉莹同学是农学院三年级的学生,她深有感触地说,前年我大一刚入学时,那时候的我很腼腆,甚至还有点“社恐”,那时候我是学生,现在的我摇身一变,成为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这种转变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改变了我对思政课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的认知,改变了我对传统的“教”与“学”的认知,更让我懂得了系统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坚定了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更多的人传播好校史校情传承之路的信心和决心。
“坐着讲”向“走着学” 提升了课堂的吸引力
传统的思政课是满堂灌,学生坐着听,老师站着讲。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党史教育基地——北校区三号楼是学校留存最完整的建筑,见证了学校九十余年与国家、与民族心连心、共呼吸、共命运的发展历程,见证了学校农业科教专家胸怀社稷、情系苍生,扎根西部大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动实践,是师生共同的精神记忆和家园。“党史+校史”点亮思政课立足于学校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资源,打破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让师生走出教室、走进校园、走进历史文化,在与建筑、人物、历史的互动式、沉浸式的课堂教学中不断为思政课赋能。今年刚上研究研究生的郑钰同学, 2021年3月校史校情宣讲团刚刚成立时就报名参加活动,那时她还是一名三年级的学生,她说,校史是党史的浓缩,校情是国情社情的缩影,两年多来,校史校情宣讲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通力合作,打造“行走式”的思政课校史校情宣讲,让她感触最深的是通过零距离感受“那年那人那些事”,让思政课的形式更加丰富了,内涵更加饱满了,育人价值更加充分了,学生看手机的少了,对思政课的教学也更加憧憬了。
“朋辈”到“师生” 育人导向作用更加彰显
要拓展思政课的育人路径,切实让思政课成为有获得感的“金课”。“党史+校史”通过朋辈导学的方式不断拓展思政课的育人方式和路径,让思政课成为人人可参与、人人有机会、人人有获得感的“金课”。校史校情宣讲团成员付笑霄,是创新实验学院的一名大四的学生,她自豪地说,我身边的同学看我参加校史校情宣讲团“党史+校史”点亮思政课活动,大家都非常羡慕我,这也时刻在激励着我不断的学习提升。从原来坐在一起学习的“同学”,到现在可以站在讲台上从容的给他们讲校史的“师者”,不仅仅只是身份的简单转换,更重要的使我们身上承载的使命和责任不一样了。
“校史校情进课堂”活动自2021年3月开展以来,依托北校区三号教学楼等文化阵地,通过“党史+校史”点亮思政课,融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融入党团日等活动开展,成为校史校情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累计覆盖师生达万余人。
——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赴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赓续城乡遗产暑期社会实践团 青年当挺膺,奋发高平行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能动‘碳’路队”社会实践团深入甘肃、青海等地,围绕新质生产力与“双碳”目标展开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调研活动。通过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深度探索,实践团成员们不仅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更为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
题目:寒假安全记心间,快快乐乐迎新年 来源:曹堡村村主任助理 作者:文/张啸凝 肖晓纪 图/张啸凝 肖晓纪 为了让曹堡村的孩子们过上一个安全、充实且有意义的寒假,1月13日曹堡村村主任助理张啸凝同学和肖晓纪同学在曹堡村村委会会议室开展“寒假安全记心间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并寄语新时代青年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西北工业大学第一时间响应,以组织师生研讨学、引领青年沉浸学、带动青年感悟学等方式学习贯彻习近平总
走在教育强国大路上·聚焦人才自主培养 “音乐艺术如何进行定量分析?”“旋律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数学特征?”……在西安交通大学“科学与艺术的交汇”课上,学生们一边听着莫扎特的《D大调第二长笛协奏曲》,一边思考着艺术背后的科学思维。 西安交大钱学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