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运章教授进行田野考察
2021年,83年党龄的熊运章为学生上党课。
1990年,熊运章同博士研究生康绍忠一起观测农田水分状况。
1996年,熊运章指导博士生进行论文程序软件研究。
“一个人能力再大总是有限的,所以一定要重视培养青年人才。我情愿为青年们开道铺路,让他们顺利上前。
要在伟大的时代中成长成才,在灿烂的乐园里为祖国贡献力量!”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11月,熊运章即将迎来自己的101岁生日。
1933年,熊运章在陕西泾阳第一高级小学读书,他每次从家乡三原去学校时,都要骑着自行车沿着泾惠渠一侧的大道飞驰。听着渠里哗啦啦的水响声,看到两边绿油油的庄稼,10岁的熊运章悄然在心里播下了一颗种子:“我以后可以搞这个工程。”如今的他已经是我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奠基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党龄85年。
“党组织需要我做,人民事业要求我做,我义不容辞”
1923年11月,熊运章出生在陕西三原县城一个医生家庭。1936年9月的一天,他经过学校布告栏时,“停止内战,一致抗日”8个字映入眼帘,这是他第一次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因为年龄小,熊运章没能到西安参加“双十二事变”请愿,“七七事变”后,他“参加学校歌咏队、话剧队,和几个关系好的同学办墙报,和国民党对着干”。1938年5月,他与几名同学一起在三原县城安吴堡参加中国共产党举办的“西北青年训练班”。一天后,同学们觉得这个地方太艰苦,一个接一个都回去了,但“一心想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的熊运章“下定决心坚持下来”。
“吃着白菜豆腐,在柏树林里学习抗日革命理论和游击战术。”熊运章对共产党有了初步的了解,当年6月学习即将结业时,政治指导员问他:“如果有人让你参加共产党,你参加吗?”一脸稚气的他毫不迟疑:“我愿意!”就这样,不满15岁的熊运章,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此,听从党的召唤、服从党的安排、践行党的事业就成为熊运章一生的追求。
后来,听从入党介绍人“一边继续学习,一边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安排,熊运章考入陕西省西安兴国中学高中部。在地下党员、教师朱茂青“革命需要科学知识,以后搞建设更需要科学知识”的教导下,他认真读书,刻苦学习。1942年,地下党负责人安排熊运章高中毕业会考和大学都填报了国立西北农学院(解放后更名为西北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西北农业大学,1999年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他顺利进入自己一直向往的水利系读书。
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逼近西农,留校担任助教的熊运章将家属送到西安,在地下党领导下,积极投入反迁校和护校斗争,使西农完整地回到了人民手中后,熊运章又协助军管会开展师生转移组织工作,直到1949年7月扶眉战役胜利,西农复校,熊运章才开始了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
“我喜欢搞科研,对于行政方面并不擅长。但是,党组织需要我做,人民事业要求我做,我义不容辞。”1950年,从我国农田水利学科最早的研究生部——西农农田水利学部毕业后,熊运章服从组织安排,承担教学科研的同时,兼任繁重的党政工作。
1972年,原在西安的陕西工业大学撤销后,该校水利系被合并到西农,但实验室和大部分教工仍留在西安。西农水利系在杨陵、西安两地办学,给管理工作带来诸多困难。
“担任系主任的熊运章不辞辛苦,两地奔波,决策和处理各种问题,保证两地教学科研生产的正常进行。”曾任西安水利实验站副站长的王文焰回忆说。每隔一两周,熊运章就要去西安一趟,为此,装着洗漱用品的帆布包就挂在办公室,随时待命。春节前熊运章一定专程到西安,逐家逐户看望陕工大水利系教师,“尽可能为大家解决困难,提供方便”。
熊运章先后兼任校办秘书、水利系主任、代理教务长、西北农学院副院长,这种“双肩挑”的状态一直持续了50余年,直到2004年卸任学校咨询委员会委员。此时的他已是耄耋之年,两鬓染霜。
“要把‘水’‘土’‘作物’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多年从事农田水利教学科研工作,熊运章深刻认识到农田水利学科需要进一步发展。他从学科和生产发展实际出发,提出“以往的农田水利学科仍以灌溉排水为主要内容,实际上只突出了一个‘水’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把‘水’‘土’‘作物’三者紧密结合起来,看作一个整体来对待,才能有效发挥各自和整体的作用”。为此,他建议将农田水利学科扩展为农业水土工程学科。
熊运章从中国古籍中“禹平水土”“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等论述以及各国关于水、土学科的设置经验中得到启发,撰写了《中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及其发展预测》等论文,指出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出现是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自然结果,并对农业水土工程的体系、目标、内涵及其发展提出了较完整的意见。
熊运章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在他的提议下,199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一致通过将原来“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学科改为“农业水土工程”。由他主编的《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提出,鉴于农业水土工程专业面比较宽的特点,确定农田灌溉、农田排水、水资源农业利用、农业水工程建筑、水土保持和农业水土工程现代化6个研究方向,强调“水土科学的结合和农业水土工程现代化”。该方案后经全国农科类研究生培养方案会议讨论获得通过。
作为我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熊运章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领导创建了灌溉试验站、农田灌溉与水资源研究室、农业水土工程研究所和农业部农业水土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
20世纪80年代,熊运章在主持农业部重点项目“西北旱区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时,吸纳基础课部植物生理生化组汪佩宏教授等参与,把节水灌溉与植物生理等学科结合起来。1985年,他又和土壤农化系张君常教授、张一平教授及植物生理组高俊凤教授等合作开展“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运移力能关系的理论分析”的研究,促进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创新性研究,并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和鲜明的区域特色。
“熊老师注重学科交叉渗透,特别强调关注从农田水利到农业水土科学的实质性变化,注重水、土、作物的结合,注重农业工程措施与农业生物措施的统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康绍忠对导师熊运章的学术思想感悟至深,“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传承熊老师的这种学术思想。”
为了给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高水平的技术平台,20世纪80年代,熊运章与朱凤书、林性粹等教授一起,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建设了标准气象站、土壤水分物理实验室、潜水蒸发试验场等,创建了当时我国高校唯一的灌溉试验站,这些公用科研设施平台为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熊运章和全系师生的辛勤努力下,西北农业大学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发展壮大,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先后被评为农业部和国家重点学科。
“做学问要扎扎实实,要用最新科学技术武装学科”
建立国内第一座土壤水文核技术实验室,首次应用伽马射线进行土壤水分动态研究;在全国率先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灌区用水管理,开发我国最早的灌区用水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首先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抗旱工作,完成《陕西省抗旱信息管理系统规划书》等多项研究……
一系列敢为人先的成果折射出熊运章60余年教学科研生涯的治学精神,那就是他常说的:“做学问要扎扎实实,勤奋刻苦,用最新科学技术武装学科并促进学科发展。”
1959年留学苏联学习结束将回国之前,得知季米里耶捷夫农学院开办农业原子能应用学习班,熊运章挤出时间去“蹭课”。回国后很快在西北农学院建立了同位素实验室,首次应用伽马射线进行土壤水分动态研究,测定速度提高了几十倍,测定精度提高了2倍多,大大提高了观测精度、速度和研究效率,从而开创了中国核技术农业水土研究的先河,20世纪80年代初又率先在我国建立土壤水文核技术实验室。
20世纪70年代初,电子计算机在中国刚刚兴起。年过半百的熊运章硬是靠着一台9英寸黑白电视机,看讲座、做笔记,掌握了计算机用法和高级语言。“一个不可抗拒的电子计算机化的信息时代即将到来,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我们必须赶上时代的步伐。”1982年,他提出开展电子计算机的学习和应用。在他的倡导和主持下,学校成立了计算机中心和水利系计算机室,从规划、选机、确定研究发展方向乃至购置仪器设备,熊运章都亲自参与。计算机中心的建成,对学校乃至其他农业院校计算机的普及推广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90年,熊运章主持的“计算机在灌区用水管理中的应用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鉴定。该项目为编制灌区用水计划、充分利用水资源,发挥工程设施效益提供了可靠的数据资源。专家组评价“该技术国内领先,对推广我国灌区计算机的开发应用,提高灌区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熊运章先后承担部省级科研课题8项,获得7项科技成果奖及科学进步奖,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9部。
1957年,在西农有25年办学历史的水利系成建制被并入西安交通大学。正在苏联留学的熊运章深信“农业离不开水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他立即给时任学校领导建议,一定要保根,留下基础课教师。
1959年留学归来后,“沙玉清先生急于让我接他的班。好像当年李仪祉先生急于让沙先生接‘水利组’的班一样。”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背后是他勇挑重任的担当。
熊运章将原来分散在三个系的教师重新聚拢,组建农田水利和水工教研组,整修多年不用的水工厅。他“双管齐下”派骨干教师进修,又从外校聘请专业教师,1960年,西北农学院水利专业恢复招生,到1966年已有教师30多人,学生近200人。到1967年,水利系恢复。
熊运章百折不挠地为水利系恢复作出的艰巨努力,为学校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青年们开道铺路,让他们顺利上前”
熊运章扎根教坛60余年,以高尚的师德和人格“春风化雨”教育引导学生,满腔热情地培养后辈。“一个人能力再大总是有限的,所以一定要重视培养青年人才。”他常说。
熊运章先后主讲“水利土壤改良”“农田水利学”“材料力学”“农田灌溉原理”等多门课程,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独立工作能力。“感谢熊老师给我传授了那么多的‘看家本领’,在我毕业后近十年从事农田水利教学与科研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王文焰听了熊运章三个学期“水利土壤改良”课程,仅笔记就写了一大厚本。
“年近古稀时,他不辞辛苦和我在西安同乘公共汽车,往来于有关单位查询资料。在工作中研究灌区生产实践,编制程序,上机运行,校正无误方止。”曾任陕西省洛惠渠管理局高级工程师的罗天录,参与了“计算机在灌区用水管理中的应用技术”研究课题,耳闻目睹了熊运章以身作则、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敬业精神。
熊运章“情愿为青年们开道铺路,让他们顺利上前”。他要求自己和研究生紧密跟踪学科前沿,强调“注重利用其他相关学科的最新成就发展本门学科”,同时在政治思想上严格要求学生,培养他们严谨务实的科研作风。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佩成表示,熊老师对科技工作有着敏锐的直觉和敢为人先的精神,他宽厚待人、辛勤工作、不断进取的品德深深影响着自己。
“当时我的博士论文选定‘用冠层温度诊断作物水分状况’研究,就是走在国内前列,至今我们还在围绕这个问题开展研究。”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院长、水建学院教授蔡焕杰非常感慨。
在熊运章身边工作生活了20多年的康绍忠教授至今都不能忘记,作为自己的入党介绍人、导师熊运章曾挚诚叮嘱“按照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信仰,爱国奉献”。
“从论文总方案到具体实施步骤,熊老师一定要和我们讨论到位。论文写作过程中,他一遍遍修改,当时没有电脑,打印纸又贵,他用红笔改完,我们再手抄一遍,最终论文手写稿都不知道改了多少遍。”信息学院教授李书琴对熊运章指导自己时的严肃认真铭记在心。
在熊运章的带领和影响下,以康绍忠院士、徐世烺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年轻人,迅速成长为我国农业工程领域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为推动我国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水利事业发展、区域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98岁高龄时,熊运章给青年学子上党课,回忆起80多年前参加安吴青训班的往事,他语调高昂鼓励青年学子:“要在伟大的时代中成长成才,在灿烂的乐园里为祖国贡献力量!”
2024年9月10日下午,由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西北工业大学信息化管理处(信息中心)、共青团西北工业大学委员会主办,共青团西北工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委员会、西北工业大学学生信息安全协会承办的网络空间文化节开幕式在翱翔学生中心广场上拉开帷幕,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能动‘碳’路队”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赴兰州新区,在兰州新区团工委副书记王生福的带领下,开展了一场以“解锁新质生产力核心密码,构筑绿色转型新蓝图”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深入了解兰州新区在绿色生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能动‘碳’路队”社会实践团深入国家电投黄河公司西宁太阳能分公司,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探索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技术创新与未来趋势,为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一、 领袖寄语照航程,
在中国西北的辽阔版图上,玉门市以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闻名遐迩。如今,这座城市在历史的沉淀与现代发展的交织中,正积极迈出向“新”而行的坚实步伐,尤其是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能动‘碳’路队”
2024年8月1日,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能动“碳”路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华亭煤业集团公司团委书记李成的陪同下,展开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调研活动。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华亭煤业集团在新能源及新质生产力方面的最新发展,并探讨双方在这些领域的合作前景。调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