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加大,让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雪上加霜,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地质灾害主要分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六种类型,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是目前所有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中最多的三种。监测地质灾害对地区发展规划、公共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地质灾害检测研究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关注。地质灾害大多具有明显的形态特征。当发生地质灾害时,地形地貌、植被、水系等会出现异常突变,可以为地质灾害的判定提供间接标志。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利用人造卫星获取地面地质信息,同时其数据更新快可覆盖范围广、稳定性好等优点,使其成为了地质灾害监测领域的重要工具。
以全方面了解地质灾害、卫星遥感技术以及如何用卫星遥感技术解决地质灾害问题为目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赴长安大学雁博园暑期社会实践团在长安大学地学与卫星大数据研究中心开展调研活动。
实践团成员在长安大学地学与卫星大数据研究中心调研合影
长安大学地学与卫星大数据研究中心是以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物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学科为支撑,以大数据、北斗导航、卫星遥感和信息感知等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主的校级新型学术创新研究机构。经相关人员介绍,队员了解到地学与卫星大数据以卫星导航、遥感和大数据技术和应用为突破口,围绕宜居黄河,生态秦岭,安全川藏三个主题开展卫星大数据科技攻关,打造地学领域卫星大数据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卫星产业结构升级。
工作人员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并讲解长安大学地学与卫星大数据研究中心的相关项目
实践团成员重点关注到信息与地质学集成应用的智慧,通过大数据技术与计算机、人工智能方面的应用,实现遥感大数据技术、北斗卫星分析、地灾大数据平台、GACOS服务等多项研究成果。
同时实践团成员了解到,针对交通网灾害发生后应急救援过程中面临的“应急侦测不全面、应急响应不及时、应急疏导不精准、应急调度不高效”等难题,研究中心与各大高校联合进行大范围自然灾害交通网信息全息感知与智能控制及安全诱导技术装备研发。项目通过技术攻关,将精准实现大范围自然灾害道路损毁快速侦测预警、快速部署云端一体化的应急通讯移动协同指挥平台、高度确保应急运输通道北斗高精度智能控制及安全诱导、精准实施区块链框架下救援物资及装备储运的协同调度、综合开展高联动交通网信息全息感知与控制及安全诱导示范应用。项目研发将集成大范围自然灾害交通网全息感知与智能控制及安全诱导平台、研发侦测预警与控制诱导装备、开展典型交通灾害应用示范、制修订国家或行业标准(送审稿)、研制智能侦测、应急指挥、控制诱导与区块链协同调度系统。
通过这次学习参观,实践团了解到了卫星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检测与应对方面的重要作用,学习到了卫星遥感技术在诸多领域的应用成果,在将来实践团也会继续关注卫星遥感技术发光发热的时刻。
长安大学地学与卫星大数据研究中心相关模型和重点项目介绍
7 月15日至16日,长安大学“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杨倩、汤皓添的带领下,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赛里木镇多个乡村,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汽车科普活动。团队以科普课堂为载体,旨在开阔乡村学生视野,激发科学兴趣,心中播下“乐学”的种
长安大学赴陕西商洛实践队柞水寻踪:孝义文化体验园解码千年“孝”与“艺” 为积极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加强文物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号召,切实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的战略部署,7月14日
7月16日,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兴义市“铭记十日——红军长征过境黔西南历史”展览馆与兴义市烈士陵园,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英烈精神”主题学习活动。通过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引导青年深刻感悟信仰力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两路”精神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学思想、强信念、担使命,长安大学“陕青同行石榴情·逐梦两路砺青春”暑期社会实践队,专程奔赴青海省格尔木公路段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
为深入了解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为非遗传承和保护做出积极贡献。7月13日,长安大学“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社会实践队前往被誉为“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的新和县加依村,开展以“守护非遗技艺,助力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