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榆林学院因将陕北秧歌引入大学体育课堂引发媒体广泛关注。该院始终坚持扎根地方大地,主动担当起传承地方文化的历史使命,以项目促动的方式,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按不同主题开发出多门校本课程。
——列入专业培养方案, 明确学时学分比例。陕北秧歌进课堂,这是该院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胆尝试,它深受学生欢迎,蜂拥选修,一课难选,引发媒体广泛关注。该院作为地方唯一的本科院校,主动承担起地方文化的传承使命。学院从2006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提出“突出地方特色”的办学理念以来,先后在2009版、2012版、2014版、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继承和充实,多门地方性校本课程列入培养方案,先后开发陕北民歌、陕北秧歌、陕北泥塑、陕北剪纸、陕北方言等20余门地方性课程,并于2019年起先后立项建设陕北民歌、陕北秧歌、陕北唢呐、米脂婆姨、与路遥相遇、无定河畔的家属记忆、无石峁遗址等19门在线课程。多数课程为2学分32学时,其中陕北民歌、与路遥相遇、定河畔的家属记忆等课程已上线运行,获得校内外万人选修。
——兼开专业课与公共课,满足不同学生需求。陕北秧歌作为专业课程教学始于2014年,学院在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入《陕北民间舞》,聘请陕北民间艺术研究院专家来院指导舞蹈学专业陕北秧歌的课程教学,开启学院陕北秧歌专业课程教学。陕北秧歌作为学院公共素质选修课始于2018年,学院体育学院聘请延安大学专业教师、陕北民间艺人来院培训秧歌师资,同年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开设陕北秧歌选修课,受到学生热捧。每学期约有500名学生选修该课程。学生在学习扭秧歌的同时锻炼了身体,获得了学分,陶冶了情操,传承了传统文化,体育、美育、智育等多育并举,成效显著。
——线上线下相结合,与时俱进显特色。学院在开设陕北秧歌专业课和公共课线下课程的基础上,于2019年立项建设《陕北秧歌》在线课程。课程团队成员走访陕北各地,收集整理各地秧歌形式,结合线下教学经验,一方面,聘请陕北民间艺人示范,编排传统秧歌形式;另一方面,参照现代舞蹈形式,结合陕北秧歌自身特点,突出地方特色,开发现代秧歌。课程团队所使用的教学讲义,内容齐全,图文并茂,具备出版的要求。与此同时,学院从体育学院公共体育任课教师中遴选部分陕北秧歌爱好者,进一步组织陕北秧歌专题培训,壮大师资队伍,增加课程开设数量,着力缓解陕北秧歌公选课供不应求的矛盾。
该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学院将进一步整合传统文化资源,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力争开发出更多适应时代需求,彰显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同时努力做好地方文化的传承、保护和研究工作,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学院精神文化,守护好传统文化根脉,扎根祖国大地,推进根的教育开花结果,代代相传。
长安大学 团队 研发 动态公路测载监管系统 助力 交通 安全再升级 (供稿人:谢越,张方致) 车辆超载是威胁道路交通安全的 “隐形杀手”—— 不仅大幅增加桥梁侧翻、路面破损等事故风险,更曾引发多起重大人员伤亡事件。针对当前公路测载领域 “动态检测难、
西安培华学院学子下乡 | 从周原文化中汲取 “ 三治融合 ” 治理养分 为深入探究基层治理现代化路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智慧,近日,西安培华学院“法润乡土”社会实践队前往宝鸡市岐山县,开展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为核心的专题调研实
为深入贯彻党关于“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月25日至8月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红鹰”训练营在党委学工部、校团委的指导下,组建了一支由植物保护学院、
7月14日,在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基础力学实验”团体赛决赛中,西安交大代表队凭借卓越表现从全国40支顶尖高校队伍中脱颖而出,夺得赛事全国总冠军,并斩获赛事唯一特等奖,实现了特等奖“零的突破”,同时取得下一届全国大赛承办资格。 作为
7月16日上午,2025级学生军训旅在主楼B-305教室召开了校内带队干部培训会。西安交大党委副书记王欢,2025级学生军训旅政委,启德书院院务主任刘恒,军事教研室全体教师,各学院、书院抽调的带队干部出席会议。2025级学生军训旅旅长、校武装部副部长问鸿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