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探究山楂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了解如今山楂行业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赴辉县乡村振兴调研队来到河南省辉县市开展调研,走进太行山脉,聚焦山楂产业,学习辉县市山楂的育苗、种植、再加工及销售等一系列过程,并学习冻干技术相关知识,了解冻干山楂的附加价值。通过进入农田、村民家中和山楂生产车间展开调查采访,了解村民们山楂种植情况、常见的问题和人才引进的情况等,并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当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技术革新、产业带动作用,领悟“红旗渠精神”和“辉县人民干得好”精神的魅力所在。
历经十一天调研,我们感悟颇多。我们首先走进了裴寨新村,感受到脱贫致富政策的魅力。从一贫如洗的小山村到如今盖上“小洋楼”,村民搬迁一户一证,处处离不开裴春亮的努力。从第五届村委会换届选举,装春亮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群众推选为村委会主任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村民们对裴春亮的付出都有目共睹,并且十分信服。他不忘乡恩,自掏腰包,为村子建设添砖加瓦。裴寨村位于丘陵地带,土薄石厚、干旱少雨,他便出资为村里铺路架桥、开挖涵洞、安装路灯等,让村民们的生活得到巨大改善。在改革的春风里,还成立了裴赛蔬菜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为菜农解决资金、技术、销路等难题。
图为调研团在裴寨新村纪念馆合影
我们还参观了裴寨村电商中心,看到了互联网时代下农产品的新出路,做好自身产品改革营销,同时做好文化创新,讲述村子的独特文化魅力,并融入到产品中,发挥文化的优势,扩大销售渠道,产品才能越做越强。
图为调研队在听工作人员介绍山楂制品种类
接下来团队走进三官庙村,继续进一步领会小康政策的巨大魅力。行驶途中给我的最大感触是山路蜿蜒崎岖,群山围绕,山势险峻。据了解,村中虽然植被茂盛,却常年干旱缺水,只有干涸的河床。平日里的日常生活用水都是村民们用扁担一桶一桶提到家中,而山上的野山楂树则是依靠下雨时的降水自然灌溉,也就是靠天吃饭。天气好这年的收成就好,天气不好则不尽人意,受限很大。经过我们的观察和了解,村里的山楂收成主要来自山上的野山楂树,长势普遍分散,也就导致平日里除草打药以及收成有很大的不便。
并且在未成立合作社之前,山楂往往没有出口,滞销家中,是三官庙村合作社的成立,才大大解决了山楂的销售问题。与之相对的是山下的种植基地,里面的山楂树是集中种植,且含有培育的新品种,无论是质量还是产量均较好。此外,在树苗结果前还种植了红薯来改善经济效益,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通过负责人的讲解,让我们学到很多农业知识如嫁接、间种等。
图为调研团参观山楂种植基地
我们还前往郭亮洞,重走当面村民们开辟的挂壁公路,感受着开凿公路的艰辛,以及村民们势必打通山里与外界实现致富的决心。而通过参观冻干山楂工厂,让我学到了冻干工艺技术的同时,领会到学习的重要性,新的技术革新往往带来新的利润和市场价值,并且抓住时代改革浪潮和人们对食物更好的追求和要求,才能走到发展的最前沿,把握机会才能走的更远,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事。
薪火赓续,学子归巢话成长。2025年1月20日,寒假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三位学子——吕伟、王昊和汤浩,回到母校——湖北省武穴中学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宣讲活动,向在校的高中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大学经验和成长故事。通过这次活动,他们不仅为学弟学妹们传
陕西宝鸡讯(通讯员 王彧冉) 2025年3月2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宝鸡市垃圾填埋场生态环境改造研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团队,赴宝鸡市硖石镇长寿沟垃圾填埋场开展调研。通过访谈镇政府工作人员、走访周边村民,团队聚焦封场后生态修复的基层实
长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盘活文化资源 壮大集体经济”团队赴渭南市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开展实践调研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