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及指示精神,7月17日,西安外国语大学学子赴米脂县高西沟村开展了“红色文化领新航,绿色生态赋新能”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为了更深层次地理解绿色新赋能对乡村振兴的推动力以及红色文化革命精神,调查队员们一开始采取了密切联系群众的方式——随机采访村民。从村民那里,对高西沟的样貌有了一个基本了解。
从1953年起,高西沟的四任支部班子三代人以水土保持为己任,在实践中确立了因地制宜、合理用地的原则,坚持山、水、林、草、田、路综合治理,尊重自然规律,按照“山上缓坡修梯田、沟里淤地打坝堰、高山远山森林山、近山阳坡建果园、荒坡陡坬种牧草,塌崖烂畔种柠条”的做法,在生产实践中形成林、草、田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用地模式。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村党支部四任班子三代人,坚持以党的建设引领发展、服务民生,团结带领全村党员和群众,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战天斗地,征山治水,从村民们的眼里,高西沟过去几十年的变化可谓是改天换地,农民的生活也是蒸蒸日上。
图为实践队员对村民随机路访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符雪菲 供图
接着,在去往党群服务中心的路上,实践团采访到一位拥有50年党龄的老党员。据这位党员爷爷所说,自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后,高西沟村近几年通过打坝、修梯田、植树造林,使得这个40座山、21条沟、久旱不收的地方变成梯田层层绕山头、座座坝堰锁住沟、坡地林草盖被子、沟渠打坝粮囤子的模样。高西沟村也培养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高西沟精神,锲而不舍的奋斗和开拓创新的创造使得村民的生活越过越好。近几年,米脂县民政府给村民每人补贴了两万块钱、十袋面、十袋大米和十瓶油;榆林市医院给老年人补贴两万三千块钱;善协会也给老年人生活给予许多帮助。在这位爷爷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们前往常秀英窑洞进行参观。这个窑洞是红色时代的缩影,充满了革命气息。里面陈列着珍贵的影像资料、荣誉证书、工作证,描绘出常秀英的生活轨迹。老党员几近声泪俱下的讲解及常秀英女士一生的奋斗,令实践团成员大受感染。
图为老党员为实践团讲解常秀英窑洞的事迹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符雪菲 供图
下午,实践团采访了高西沟第一任书记高祖玉的儿子高志飞,(高祖玉:高西沟征山治水的带头人,拥有“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受到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高志飞之前是在杨凌进行苹果种植的专业研究,有着不错的工资待遇,但心系高西沟村发展。最终他毅然回到高西沟村培育苹果树,发挥党群模范作用,尽力服务乡村。高西沟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代、每一个人的努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我们,更应珍惜巨人付出的努力。
图为实践团与高志飞的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嘉欣 供图
傍晚,实践团乘坐观光车来到了龙头山榆林市高效旱作节水实业示范区,美丽的夕阳之下,整个高西沟的山水之色尽收眼底。前来参观的游客很多,大家听村领导详细地讲述习总书记来高西沟考察时的情形,从曾经的“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到现在的生态绿色;从严重的水土流失地区到成为水土流失治理的生态典范;从一个小山村蜕变成山青、水秀、村美、人富的“陕北好江南”;这是每一位村民、每一个干部坚持党的领导、因地制宜的结果。高西沟创造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篇章,走出了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当然,乡村建设的道路没有终点,为了更加美丽的高西沟生态和更加健康的农业发展,还需要紧跟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继续发扬“高西沟精神”,艰苦奋斗。通过今天的参观和采访,实践团进一步领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感悟到思想伟力、学习到实干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实现祖国对当代青年的期待。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高效旱作节水实业示范区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符雪菲 供图
7 月15日至16日,长安大学“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杨倩、汤皓添的带领下,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赛里木镇多个乡村,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汽车科普活动。团队以科普课堂为载体,旨在开阔乡村学生视野,激发科学兴趣,心中播下“乐学”的种
长安大学赴陕西商洛实践队柞水寻踪:孝义文化体验园解码千年“孝”与“艺” 为积极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加强文物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号召,切实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的战略部署,7月14日
7月16日,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兴义市“铭记十日——红军长征过境黔西南历史”展览馆与兴义市烈士陵园,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英烈精神”主题学习活动。通过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引导青年深刻感悟信仰力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两路”精神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学思想、强信念、担使命,长安大学“陕青同行石榴情·逐梦两路砺青春”暑期社会实践队,专程奔赴青海省格尔木公路段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
为深入了解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为非遗传承和保护做出积极贡献。7月13日,长安大学“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社会实践队前往被誉为“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的新和县加依村,开展以“守护非遗技艺,助力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