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讲话精神,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把爱国情怀扎根于每个人心中。2023年8月9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寻源溯流·红色觉醒”革命历史探索团前往西安事变历史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
感知历史的惊心动魄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英雄的忠魂彪炳史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西安事变纪念馆,探寻英雄的事迹,追随先烈的脚步。
图为西安事变纪念馆主楼
走入西安事变旧址,映入眼帘的便是张学良公馆和杨虎城止园。驻足庭前,草木葳蕤,生机勃勃,却不难从三座斑驳的楼阁中窥见历史的印记。队员们从这里连接历史,感知过去。
走进西安事变史时陈列馆,“历史的转折”五个大字出现在队员们的面前,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头顶的1212更是凸显出了“双十二事变”的重要之处。
图为“历史的转折”以及头顶双十二的标记
随着人流走进馆内,气氛逐渐庄严起来。队员们一边了解墙壁上的所描述的西安事变的发展过程,一边默默感慨先烈们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馆中主体展览分为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停止内战——西北抗日力量的大联合、发动兵谏——逼蒋抗日、历史转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四个单元。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提出抗日救国八项政治主张,胁迫蒋介石抗日。
图为纪念馆中对双十二事变的全过程记录
体会人民的赤胆忠心
面对着展览墙,一个个熟悉而崇高的名字出现在大家面前,队员们感慨于眼前的每一幅历史的画卷,向我们诉说那令人难忘的年代,每一位烈士的背后,都有着令人无比震撼的故事,甚至还有不少烈士连照片,姓名都没有,留下的只有他们用鲜血及生命浇筑的盛世。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极大的触动,既感念于先辈们用鲜血铺下的光明之路,也暗暗许下要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的愿望。
图为为表敬意人们所做的张学良将军像
图片记载了张学良将军勤勤恳恳的一生
“民众觉醒”,当队员们看到这四个字的时候,每一个人眼角泛起了泪花。我们仅仅是参观,但博物馆里简单的几张照片、几页记录,却是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这些艰苦奋斗、团结一致、不怕牺牲的精神将被世人永远铭记。
展望革命的代代相传
在参观完展馆后,许多感慨涌上心头:红色精神是一种思想意识,是革命先辈为祖国付出一切的奉献精神,而西安事变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我们深入其中,瞻仰先烈事迹,深切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生命创造出如此盛世。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不忘昨日苦难,无愧今日担当,坚持来日方向,努力发一份光助一份力,用实际行动来巩固革命先烈以生命和热血浇筑的美好河山!
薪火赓续,学子归巢话成长。2025年1月20日,寒假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三位学子——吕伟、王昊和汤浩,回到母校——湖北省武穴中学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宣讲活动,向在校的高中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大学经验和成长故事。通过这次活动,他们不仅为学弟学妹们传
陕西宝鸡讯(通讯员 王彧冉) 2025年3月2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宝鸡市垃圾填埋场生态环境改造研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团队,赴宝鸡市硖石镇长寿沟垃圾填埋场开展调研。通过访谈镇政府工作人员、走访周边村民,团队聚焦封场后生态修复的基层实
长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盘活文化资源 壮大集体经济”团队赴渭南市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开展实践调研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